385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称赞的滇池“海味”,你还记得吗?
昆明水产最多的是滇池,早年常见的水产品以鱼类为主,其中最多的是鲤鱼,还有白鱼、金线鱼、鳝鱼、鲇鱼、鲫鱼、黑鱼、鲢鱼、细鳞鱼、红鱼、花鱼、海鳅、鱼匾头、马鱼等,还有小虾、螺蛳、海菜、藻类、小蟹、龟、鳖、甲鱼、娃娃鱼等。到20世纪中期,滇池每年的水产量为300多吨。旧时滇池虾的捕捞量不多,除少数鲜虾上市,大都晒干后卖干虾。螃蟹都很小,多不拿来上餐桌,而是给娃娃们当活玩具。昆明人爱吃鳅鱼、鳝鱼,但滇池出产不多,多半要从外地输入。
旧时在滇池从事渔业的大小船舶有300多艘。使用的渔具主要是渔网,有用麻丝织成的篆网、麻遮线笼、线花篮、线网、丝网、撒网、挟网,还有竹制的篾笼子、篾花篮等。此外还有用罾网和水老鸹(水乌鸦)来捕鱼的。当时昆明城内外是滇池渔产最大的市场,其次是沿湖各县城。早年昆明附近的草海上,渔船穿梭来往,打得鱼后,装在木盆里,沿着大观河划到篆塘,有的在船边就出售了,有的直接挑到菜市上出售,还有的卖给鱼贩子,鱼贩子再拿到城内市场上销售。昆明市场上售卖的主要是鲜鱼,也有腌鱼,主要是腌白鱼,还有旺季捕得太多一时卖不出去而腌制的其他鱼(参见民国《昆明市志》《续云南通志长编》等)。
昆明有三大名鱼:“一为黑鱼,亦称乌鱼;二为王宝海所产之元宝鱼;三为昆池所产之金线鱼。”此中“元宝鱼所产无多”,市面上极少见到。乌鱼和金线鱼较多,味甚鲜美,被誉为上品,价格自然也高得多。其中“黑鱼(乌鱼)去皮炒之,金线鱼和豆豉蒸之,更别具异味”(见民国《昆明市志》)。
“海味”金线鱼
金线鱼学名金线鲃,又称小洞鱼,是滇池水域特有土著鱼类,自古有名,与抚仙湖的鱇浪鱼、洱海的弓鱼并称“云南三大名鱼”。昆明人称滇池为“滇海”,则金钱鱼又是昆明的一大海味了。
金线鱼头小,长不盈尺,小口细鳞,脊背上拱,鱼鳞细腻,鱼肉厚嫩,味美异常。因其常年生长在洞中,见不到阳光,鱼眼逐渐退化,鱼体呈半透明状。1638年,徐霞客游历到昆明,就在昆明的城西太华山(今西山)脚下见到过金线鱼。那天,徐霞客跋山涉水,游过太华寺、罗汉寺(今天的三清阁),从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山,下到西山脚下今天的龙门村附近,找到了金线泉。泉水从西山腹部山洞穿出,外面分为三道石门,每道门只有瓦盆那么大,中间是空洞,但全是倾斜的巨石,不能进去。泉水从石门流出,分别注入滇池。滇池中有小鱼溯流进入洞中,名叫金线鱼。金线鱼长不超过四寸,首尾之间有一缕金线,鱼味鲜美,堪称“滇池珍味”(《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 清道光年间的《昆明县志》也有一段记载,说太华山下有金线泉,泉水从山洞里流出,注入滇池。滇池中有小鱼溯流游入洞中,叫金线鱼。此鱼长约四寸,鱼肚肉厚,首尾嵌有一条金线,是滇池佳品。
金线鱼之贵重,还在于“不可多得”。清道光《云南通志稿》称:“金线鱼出滇池金线洞,金色细鳞,长不盈尺,味极鲜美。大、小龙泉有之,不可多得。”民国《安宁县志稿》说,“金线鱼产于溪洞中。肉肥多油,味鲜美,年产无多,极珍贵”。民国《新纂云南通志》也提到了金线鱼,说滇池鱼类不少,而以金线鱼最著名,其“金色细鳞,侧线明显”,“长不盈尺,肉多刺少,质亦细腻,为滇池珍品,不可多得”。
金线鱼鳞细、肉厚而细嫩,其味之鲜美,为鱼中之冠。徐霞客称金线鱼为“滇池珍味”,看来他也品尝过这道昆明海鲜。金线鱼吃法有四种:按清代《滇中琐记》所记,煮金线鱼要用金线鱼生活其中的泉水来煮,煮到油膏浮出汤面,味极鲜美;另据民国《昆明市志》:“金线鱼和豆豉蒸之,更别具异味。”如今的吃法可以油煎,然后撒上花椒末、细盐,这样做出来的鱼皮脆而肉嫩;还可以配上鸡蛋清和云腿小片清蒸,这样做出来的鱼色彩鲜艳,味道鲜美。
清代“贡鱼”和“私鱼”
金线鱼产于滇池,却不是整个滇池都有。 相传金线鱼多集中在两个地方:一处就是徐霞客考察过的西山龙门村金线泉,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另一处在晋宁区牛恋乡西南湖岸的岩石洞下。据《新纂云南通志·物产考》所记,晋宁牛恋乡金线洞所出金线鱼品味最佳,昆明城附近罗茨、嵩明、寻甸和易门大、小龙泉也出金线鱼,“但不可多得”。
谈到金线鱼的鱼性、鱼味、鱼的身价,清代文人师范曾写了一首《昆明池金线鱼》云:欲泛昆明海,先问金线洞。洞水深且甘,嘉鱼果谁纵。罟师向予言:秋风昨夜动, 内腴体外热,衔尾游石空。本畅清凉怀,转作羹脍用。或应上官需,或诣高门送。我时获一二,不减熊蹯重。那羡瑶池仙,烹鳞瀹紫凤。产非太避远,拟向天庭贡。置之滦鲫前,坐看尹邢哄。
诗中的“罟师”指撒网的人,就是渔人。这渔人告诉到金线洞游玩的师范说,秋天到来的时候,金线洞里十分闷热,金线鱼耐受不住,往往会游到洞外“乘凉”。遇到秋雨连绵、秋风阵阵之时,金线鱼更是成群结队地游出洞外,此时撒网,总会有收获。但每天最多只能捕到五六斤,要先进贡给北京的皇帝,还有“上官”“高门”要用,即使是师范这样的官宦文人,也只能“时获一二”,贵重如熊掌。金线鱼被贡献到宫中,宠妃们都争相品尝,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望“鱼”兴叹了。
清末民初,昆明城里卖鱼,就数滇池的金线鱼最抢手,价格也高,无论大小,三文铜钱一条。加上当时的官吏倚仗权势,强取豪夺,许多渔民不敢进城卖金线鱼,平民百姓想尝尝这种滇池水鲜,只好跑到滇池湖边,先把钱付给渔民,等他们打到了鱼又“提货”(清 杨琼《滇中琐记》)。这在当时叫“私购”,金线鱼的珍贵,可想而知。
金线鱼归来
金线鱼被称为“滇池古董”。据一些地质学和分子生物学家分析,滇池形成于320万年前,而早在形成之时,金线鲃也出现了,此后历300多万年的沧桑巨变而不改。20世纪80年代,金线鱼痛苦大转身,退出了滇池湖体,一时让昆明人目瞪口呆。
滇池金线鱼本来就娇贵,每年冬天要游到滇池周边泉眼和地下暗河里产卵,还要求水质清洁,水温不冷不热,刚好在18摄氏度至20摄氏度之间。金线鱼孵化之后,在温水中长成,春夏游进滇池,再享温水,在更广阔的水间觅食生活。先后多年的滇池防浪堤工程,阻断了金线鱼的洄游产卵之路,许多龙潭干涸湮没,或被截断成池,用来灌溉、取水,加上入滇河道萎缩污染,金线鱼的产卵地也没有了。同样要命的是,此期从外域引进的“家鱼”不仅和金线鱼等土著鱼争夺食物,有的还会把金线鱼产在砾石上的受精卵当食物。而滇池湖水的污染,也让金线鱼不堪重负。多重夹击的结果,金线鱼不得不退出滇池,另谋生路,“逃亡”到滇池周边一些仍然保持“原生态”的龙潭里。1989年,国务院将金线鲃列为国家Ⅱ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进入21世纪,随着滇池保护的加强和生态的改善,在滇池周边的箐沟、龙潭里曾零星地发现过一些金线鱼。后来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繁殖出金线鱼苗,从最初繁殖数百尾到上千万尾,并进行了多次放流,让金线鱼重归水质已有改善的“祖籍地”,在滇池形成了稳定种群。金线鱼回归滇池,有利于优化滇鱼类群落的结构配比,对滇池水体进行生物治理,甚至帮助其他土著鱼类恢复种群。而从另一个维度上看,金线鱼还可从人工繁殖发展为人工养殖,在回归滇池的同时,也回归昆明人的餐桌,这又是一个好消息。
来源:丹霞路研究所 《老昆明旧话旧照》 作者:朱净宇 美编:姜维钢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