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一中首任校长夏嗣尧

1925年,会泽县参议会议员提出在会泽办一所中学的建议,得到了时任会泽县知事周筠符的赞同,于是从教育款中拨出银洋5000元,修缮府衙北面堂琅横街的房屋(清朝时的考棚)作为学校用房,年底完工。委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夏嗣尧任校长,负责招生和向省教育厅立案报批工作。夏嗣尧校长到昆明找会泽同乡会会长时任省督学的刘少庭,求情引荐都督唐继尧。唐继尧听了夏校长的报告后,非常高兴,对会泽建学校甚为赞赏,并对夏嗣尧说:“务必将会泽中学办成滇东之楷模学校,有什么困难我会尽力而为”。当即在立案呈文上批了“同意立案,尽力照顾”八个字,同时责成教育厅尽快立案发放办学证书。1926年3月,会泽中学建成招生。开课后,教学设施紧缺。夏嗣尧校长再次到昆明晋见唐继尧,陈述学校开课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唐继尧听完汇报后,立即捐赠银洋3万元,并托付夏校长务必将会泽中学办好。会泽中学就这样办成了。当时虽只招了1个初中班,30名学生,教师4人,却实现了会泽人民办一所近代中学的梦想。

1926年会泽一中在唐继尧的资助下建立,时称“中学堂”,地址在会泽县城堂琅横街,即清朝的“考棚”,今天的“会泽明清走廊”所在地,首任校长夏嗣尧。

夏光南(1892年—?年) ,字嗣尧, 1892年,夏光南生于会泽县,肄业于东川府中学堂,1911年入读云南省优级师范选科学校,1913年毕业后担任会泽县高等小学教员,当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17年毕业回滇,历任云南省立法政专门暨师范中学等校教员、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少校教官、省立第二高等小学校长、昆明联合中学史地教员等职;1921年至1923年,担任云南省第二区省视学,视察小学学务。1924年再次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学习。1926年毕业后回到故乡会泽,向唐继尧争取资金支持,建立了会泽的第一所中学会泽中学堂(今会泽县第一中学),夏光南为首任校长。1931年至1941年,任昆华中学历史专任教员,李埏为其学生之一。1942年3月,任省立昆华女子中学专任教员。1948年,任私立五华文理学院历史教员。1944年5月任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五级专员,1945年兼任云南人民企业公司设计室主任,曾于1945年考察开蒙垦殖局,于1947年赴宾川县视察水利、垦殖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光南曾任云南省图书馆馆员,1954年,受聘为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此后情况无资料记载,去世时间亦不详。

著有《云南文化史》(1923年)、《云南政治进展史》(1931年)、《元代云南史地丛考》(1935年)、《中印缅道交通史》(1948年)、《云南冶金史料选录》、《南诏佛教史料的分析》、《白语辞类猎要》(1963年)等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陈曦认为夏光南《云南文化史》可能是中国最早公开出版的一部以“文化史”命名的著作。

陈曦在“近代云南地方文化史撰述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章中写到“夏光南《云南文化史》表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夏光南与袁嘉谷等人都试图把云南放到时空纵横的大维度上论证其重要性,归纳云南文化的特质,渴望改变云南“地处西南边疆,自中原视之,无足轻重之数”的旧观念。夏光南从地理环境决定论着手,认为“滇”之为“颠”,“言此地独居高顶也”,借地理形势培育乡土自豪感。夏光南还指出,云南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不容抹杀,与汉文化逐渐融合后,又独具特色。从云南吸纳的汉文化这方面来说,云南文化无异于中原。并且近代以来“英并缅甸、法灭安南,直与云南接壤,边防界务之事日多,偶有一问题发生,动关全国安危之计”,故而云南不可轻视,云南人不可不自勉。”

文章来源:李泓频 云南致公 陈曦“近代云南地方文化史撰述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