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佳 | 朝花夕拾——一家四口的曲靖一中情结

在开始讲故事之前,祝母校生日快乐。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培养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材,也成全孩子们的梦想。

我很荣幸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分享我们家的故事。让故事的时间线和不同的主人公们逐渐登场。我的父母今年已有72岁。老头老太太是见证祖国繁荣昌盛的一代人。所以故事先从他们开始。

我的妈妈和我的爸爸是1951年出生的,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老头老太太提起年轻时在曲靖一中的学习及生活,那也是感慨万千。我们家的欢喜冤家是曲靖一中66级学生(有图有真相,下见父亲初中毕业证,木母亲的毕业证遗憾丢失)。妈妈和爸爸同级不同班。老太太说她是学习委员,成绩巨好(具体不详,欢迎知情人来battle一下)。那时候的课程设置,也很有时代特点,据老头老太太回忆大概是这样的:有十几门吧,具体讲有代数、平面几何、外语(是俄语课)、生物(含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还有生产知识课等。爸爸说他经过课程的培训,掌握了很多有意思的技能,发挥自己调皮捣蛋的能力,居然制作了一台收音机,还可以收音。作为小辈,我觉得很是牛气。与父亲纯手工制作收音机相比,妈妈感觉是个白富美(实质上母上大人既不白,也不富有,也不是很美)。妈妈自称是个正经的大家闺秀,可是结合她当时的情况,我觉得她应该算个大户人家的二千金。老头和老太太是1963年就读曲靖一中的初中,1966年毕业的。在那个特殊年代,据说结婚有“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我的母上大人和她的姐姐(我的大姨妈)在读初中时居然一人骑着一张自行车去上学。老头子说,这个是真的。老太太说,在那个年代还是很牛气的,高调又奢华。所以大户人家的人设就这么立起来了。1966年7月父母双双初中毕业,大家知道那一代毕业生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名称——“老三届”,我的父母也参与了这个特殊的历史变革,成为了“知青”,去农村,去建设我们的祖国。多年以后,欢喜冤家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作为家里的最受宠的小女儿,我有一天问爸爸:你和我妈是早恋吗?我爸说:不可能,我和你妈天天互相看不上。我妈说:我看不上你爸,我是学习委员成绩这么好,你爸爸成绩这么差。我突然眼前浮现出了年青的少男少女吵吵吵的画面,结婚已有45年,这个画面已经变成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吵吵了,他们可能用现实证实了网络时代的一个浪漫——一个男生越欺负一个女生,可能越喜欢一个女生。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康,过完金婚,向钻石婚迈进。见证曲靖一中越来越好,见证祖国越来越好。


爸爸的初中毕业证,感受一个很有历史的学校

恩爱的欢喜冤家于1979年喜获一子,那就是我的兄长。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家兄。我哥王巍炜(之后就叫王老师),初中、高中均毕业于曲靖一中。现就职于云南省肿瘤医院,主攻胸外科,现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老师是下肺高手,每年要做700余台肺结节、肺癌手术。能有今日,离不开曲靖一中的培养。王老师比我牛气很多,初中就读于曲靖一中,一边玩一边学,然后毫不费力的考上了曲靖一中的高中。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高中时代他结交了很多好友,有很多曲靖一中初中时的小伙伴也来到高中陪他一起成长。花无百日红,牛气的王老师也会遭遇人生的滑铁卢:高考首战失利,并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我那时候不懂事,并不知道高考失利是什么意思。我不满10岁,给EMO中的王老师递了一根香蕉,王老师拿着香蕉没有吃,坐了一整个下午,然后告诉爸爸妈妈他要复读。于是走上了复读之路。复读时母校也给了他足够的温暖,他来年再战,考上了临床医学专业,为后来成为王主任垫定了基础。复读过程中,曲靖一中学生那种拼搏的精神及学习氛围,可能影响了王老师一辈子。直到现在,王老师也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疑难病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2022年年末,他做了一台巨复杂的胸腔纵隔巨大肿瘤手术,我看到那颗肿瘤时在想,如果不做手术那个病人一定会难过死的,真实的难过到死—-胸口盘踞大石头,呼吸都生不如死。作为一名医生,王老师活到老学到老,读到博士毕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尽力。2018年,王老师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前往巅峰医科院校——霍普金斯大学学习,2019年11月王老师美学习归来,恰遇神秘疾病悄悄席卷全球—-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全国驰援湖北。王老师作为云南省第一批驰援湖北的医疗队成员,披上白色战衣奔赴前线,一去100多天。我的小侄女那时刚满5岁,在家里奶声奶气地唱了那首歌—-渡。“我的爸爸妈妈借给你啊,加油别让我哭泣”,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很感慨的,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也希望王老师使命在身,不要退缩。想起一句话“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曲靖一中建校百年余,王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毕业生。有很多很多更为优秀的校友,活跃在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社会发展、祖国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曲靖一中是大家的符号,曲靖一中就是一个嘹亮的号角,我们校友情谊紧紧相连,为了更好的未来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默默努力,为现在祖国的海晏河清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老师曲靖一中初中毕业证  1993年


王老师曲靖一中高中毕业证  1996年

我们家一家四口,终于到最年轻的我讲讲自己的故事了。我比王老师小整整10岁,是王老师小十岁的校友。能够和父母,兄长成为校友,想来也是有点缘分的。我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曲靖一中就读的。当时曲靖市的小学需要读5年,初中读4年,是一个九年义务教育。我很特殊,我是八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初中进入曲靖一中,只用读3年。我们当时初中班只有2个,基本最后都成我了我的高中同学,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小伙伴,比如我们那年的高考文科状元高扬,我和她同学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初中我简直太过于平凡了,没有什么特点,成绩平平。读书不开窍,学习很痛苦啊,中考卷死我了。不像王老师,我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考上曲靖一中的高中。2003年,曲靖一中建了新校区—–巨漂亮的三元中学,学生扩招,我们那一年光高一就有20个班。命运还是很偏爱我的,毕竟我是一个努力的孩子。那年居然有择校生。于是母上大人付出2.1W,让我成为一名择校生,进入了高中部学习。当时我好没有出息啊,见钱眼开,脑袋里的邪恶小人都在说拿走2.1w,别去读书了。可是后来,我发现,这笔钱可能是母亲大人最成功的投资。在曲靖一中这样的环境中,我有了影响一生的挚友,培养了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读高中时,我连芸芸众生都不算,可能只是芸芸吧。但是受到了鼓励,被小伙伴们照顾,所以总是在努力学习。成绩平平,可是还是很认真,认真做好该做的事。回想当时努力的样子,我觉得应了《月亮与六便士》的一句话:我用尽了全力 过着平凡的一生。那么努力的学习,终于成为了1000多名同级人中的芸芸。曲靖一中以高质量的教育水平著称,所以成绩中等的我高中顺利毕业,进入大学,读上了临床医学。我现在还在记得高考填报志愿的顺序,临床医学是一个重点专业,我只想当临床医生,所以所有专业都是临床医学,所有志愿填报都不服从调剂。我的第一志愿是昆明医科大学(当时叫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平行一志愿是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肿瘤方向,平行二志愿是复旦大学临床医学肿瘤方向。2017年7月,当我以复旦大学肿瘤学博士的身份引进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工作时,我突然觉得命运的齿轮早就默默转动,殊途同归了,最初的梦想终会实现。感谢曲靖一中的三两好友,深厚的革命情谊,让他们分担我整个求学过程的烦恼,给了我积极的反馈,让我疲惫的时候整装出发;感谢曲靖一中的氛围,让我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以滴水穿石的毅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如今我已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希望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态度也能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坚定地走向自己的梦想,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2003年初中毕业啦


2006年 高中毕业啦 逐渐圆润

我们一家四口和曲靖一中颇有缘分,用时髦的话说叫命运的安排。母校百岁已过,迈上新的征程,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助力更多学子圆梦,赐予他们可享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2023年1月18日星期三

王绍佳,2000年9月进入曲靖一中就读初中,2003年9月开始在于曲靖一中高中部就读。复旦大学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现就职于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2019年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同年入选云南省医学学科后备人才项目(妇产科方向),2022年入选云南省科技厅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目前在读研究生两名,参与多项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国家级、省级学术任职。

文章来源: 紫薇芬芳|共同成长 图文 | 王绍佳审稿 | 张国坤编排 | 唐   鉴审核 | 钱永兴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