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生教授:跨越时代的学术灯塔与国际桥梁

刘桂生教授(1930年8月—2024年6月29日),生于云南昆明, 1942—1945年就读昆明第十中学(原求实中学)。1993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调回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2024年6月29日逝世,享年94岁。

夏日的微风中,带着一丝不舍与敬意,我们沉痛地获悉,学术界的一颗璀璨明星——刘桂生教授,于2024年6月29日悄然离世,享年94岁。这不仅让清华与北大的师生们深感悲痛,也让整个学术界为之动容,仿佛失去了一位智慧的长者,一位引领潮流的先驱。

刘桂生,一个名字背后藏着无数传奇与荣耀的学者。他诞生于云南昆明的阳光之下,自幼便怀揣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从岭南大学的青涩学子,到清华大学的深耕细作,再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深造,每一步都踏出了坚实的学术步伐。

在陈寅恪等大师的光芒照耀下,他不仅汲取了学术的养分,更将“人文日新”的精神火种深植心田,照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清华的岁月里,刘桂生教授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攀登者,一步步攀登着学术的高峰。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

在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等领域,他深耕细作,用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学术界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瑰宝。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1993年,他转战北大,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学术传奇。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生的首位导师,他不仅传授着知识,更引领着学生们走向学术的殿堂。

他开设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专题”和“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子们,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感受思想的魅力。

然而,刘桂生教授的影响远不止于学术领域。他还是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文化使者,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敏锐地洞察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率先走出国门,将中国的学术成果和文化精髓带到了世界的舞台。

从法国到德国,从美国到俄罗斯,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他的声音响彻国际学术界。他不仅为中国学者赢得了尊重,更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如今,刘桂生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与成就却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学术的天空。他的一生,是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无私奉献,对文化的深情守护。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担当。

让我们在怀念中前行,在铭记中传承。愿刘桂生教授的精神永存于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不断攀登学术的高峰,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文章来源:社会杂谈说

刘桂生先后主编《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图说近代中国》《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严复思想新论》,主持和参与“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李大钊全集》《孙中山全集》的编注工作。其成果多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鉴于他在李大钊、中共早期历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新文化运动史等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刘桂生于2021年获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授予的“李大钊研究终身成就奖”。

校友刘桂生先生在十中90周年校庆活动中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在这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在这个美丽的校园中,我们欢聚一堂,庆祝母校的90周年华诞,真使我百感交集,心潮起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参加今天庆典大会的全体校友,向我们敬重的母校献上最诚挚、最真切的祝福。

我是1942—1945年在母校学习的。那是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日子,民族灾难沉重地压在我们头上。那时,母校用“求实”精神教育我们,要我们“求诸人反求诸己,实其腹而虚其心”,明确地告诉我们:这里所说的“求”,首先是“求己”,即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即首先要求学生做到人格上、人品上的“自立”,然后才是向“外”求,求取知识文化。当然,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但还是有个先后之别。正是母校的这种人生意义上的要求,给我奠定了一生做人的基础。以后,我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懂得:所谓“自立”,它的基本内容就是把“身”“心”“家”“国”四个字融为一体,注入自己“血液”中,作为一切言行的总指导、总方针。多年来,我在北大或清华两校的历史系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用的都是这种指导思想,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我之所以永远感谢、永远怀念母校的根本原因。谁都知道,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无不是在国际文化大交流的环境中形成的。今天,我们坚持“身”“心”“家”“国”一体的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将更加有利于国际文化大交流的大开展。

今天,时代发生根本变化,母校也已发生根本变化。90年来,母校秉承“求实”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从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中学成为今天云南全省闻名的示范性学校。母校把“求实”作风与“创新”态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校风,在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云南和祖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为校友,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与母校有过筚路蓝缕的日子,母校给了我们特定的品质与风貌,母校的求实精神正由一代代的十中学子在传承与弘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发展,用我们对母校的赤子深情和不懈努力回报亲爱的母校!回报辛勤的老师!
非常荣幸参加母校建校90周年的校庆活动,非常荣幸作为校友代表在这里向母校和老师倾诉衷肠。

衷心祝愿母校以建校90周年为契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求实”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和同学,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刘桂生2010年12月24日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作品,摄影版权归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