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的红十字旗——记抗战期间新运6队滇缅路阻击霍乱

2020年初,在中国大地上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发并加快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当万家团圆热热闹闹吃年夜饭时,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临危受命,恪尽职守,冒着高发感染的风险,置生死于度外,奋战在临床一线。他们顾大局识大体,舍小家顾大家,在最危险的战斗岗位冲锋,与新型肺炎做坚决斗争,以忘我的奉献、精湛的医术,严谨的态度传承着红十字精神。事实证明,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红十字精神不仅在战争年代需要,在和平时期也同样需要弘扬光大。

 

提到中国抗战,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些惨绝人寰的屠杀、惊天动地的战役,枪林弹雨的厮杀,飞虎驼峰的壮举,惊心动魄的谍战,刺刀见红的肉搏,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抗战还有另一个战场,战地救护。战争,就是生死较量。在这生死较量中,战地救护就是战争中的另一场较量。

惊心动魄的战地救护,战火硝烟中的出生入死。当敌人把枪弹射向我们士兵的身躯,把刺刀戳进我们百姓的胸膛,想用杀戮和死亡取得这场不义战争的胜利、征服这个民族时,有一个伟大的群体站了出来,他们不是士兵,他们没有枪,但他们在血与火中穿行,走向战火最密集的地方,救治伤员,救死扶伤,让士兵们重新走上战场,让民众重新恢复健康。他们心中飘扬着一面旗帜——红十字,他们用大爱在中国大地上筑起一个抗击法西斯的坚强阵地,谱写出一个悲壮豪迈、气壮山河的战歌!

 

1942年5月,我父亲的新运第六医疗队随中国远征军从缅甸撤回。此时,滇缅公路沿线霍乱流行,留美博士梅国祯带领的新运第六医疗队,坚守在每个车站,检疫,接种治疗,用了几个月控制了霍乱瘟疫流行。

 

十多天前,我到了贵阳档案馆,查到了“新运第6医疗队滇缅路各医疗站1942年5月中至7月中工作总报告”,一段尘封七十八年的真实故事呈现在我眼前。下面是原始档案里的报告文字(原文摘录):

本队自缅甸归来,腾龙战局转见紧张,滇西疫疠,尤为猖獗。在人皆东撤之潮涌中,本队独向西推进,于绵长之滇缅路上,设置医疗站,为伤胞、归侨、盟友、驻军、交通人员、厂站职工以及大城小市、穷乡僻壤之民众服务。计自楚雄至保山,蜿蜒500公里,设站凡6,工作地址由据点而联成长线,工作方式由应诊而送诊上门,工作对象由专注伤胞而普及全民,工作时间由8小时制而日夜不辍,工作场合由户内而户外以至栉风沐雨。适时局较安定,中外医疗队络绎西开保山,本队乃领同西来各队同驻伤兵医院,不分畦域,协力合作,创立医务上之大团结。

(A)楚雄站—5月14日最先成立,驻于新运服务所,……本队专力防疫医疗,东驶之车如同流水,归侨司机凡系漏注霍乱预防针者,即予以最后之补注,共计注射743人,其患疾者门诊每日50人至200人,病卧所中者加以经常医治,共计诊病3260人。其中有腾冲英领事馆西人4位,跋涉千里,脚皮破烂,且染痢疾就诊于此,更医治第5军高射炮连及中印路工人之患疾病者……

(B)云南驿站—驻于空军医院。……5月中,防疫开始,工作更见紧张。空军学校医务所迁移后,本队且独负其任务,计作集体注射者,有航委会修理厂、航空站、驻军、下庄运输站及各学校;个别注射者有空军美志愿队驻驿人员、过往军人、公务人员及民众。天黎明,军队与学生已整队于院外;早餐后,男女老幼挤满院中;午餐未竟,出诊车已呜,喇叭以相催;黄昏后,工作尚未完竣,总计注射达8000余次。附近前所镇当集市时,镇长特派滑竿前来接往注射,归途中,陈护士跨马而行,路狭处,马失足,掀陈护士于地,面部擦伤多处,血痕上涂以红汞,见者咸戏谓“关公再世”。

(C)下关站——5月16日,队员多人由云南驿至下关驻于新运服务所,设立医疗站,比时正值霍乱最剧烈时期,白帽孤孀触目皆是。本队即与红会医疗队在检查站作普遍注射,警报虽多,不受威胁,风雨虽狂,未曾间断,人不停工,针不停注,每日统计,盈千累万。惟因与红会合作,未便有所划分,离下关10余公里凤仪县,全城驻军居民,悉予注射及至监狱人犯,亦未遗漏1人,……

病人更属可怜,有患吐泻而数日不得水浆入口者、有因翻车而血肉模糊者、有全家皆病而奄奄在床者、有病人与死人同卧一榻者,痛苦万状,本队人员前往医治,莫不同声感激,甚至有拜倒以示谢忱。

新运服务所中,本队设有门诊部。归侨与司机来此就诊者,每日约3、40人,其中且有英军2人,一治痢疾,一注射防疫针。

(E)再赴永保,途经漾濞—5月27日,添招之服务员抵下关,所有基本队员及助理人员之分配在永保工作者,登车就道,午抵漾濞,即开始注射工作。街居者挨户注射,乡居者沿村注射,驻军至营所作集体注射,耕农至田中作个别注射,从下村注射至上村,从桥堍注射至山巅。日落之后,于月光下继续施行,幽暗之处,民众自动出手电筒以相照。本队救护车上,贴有“预防霍乱,免费打针”字条,民众咸称此车为“打针车”。本来乡民无防疫常识,尤其是见注射防疫针,向皆相率惊走,可是受着死亡教训,此次本队“打针车”一到,再也不惊骇奔。因之于一日之间,注射3500人。工作毕,夜已深,无站可宿,乃于山巅露天而睡,明月高挂于晴空,清风摇曳着,苍松翠柏,如此良宵美景,洗去了工作人员一天的疲劳。

东方刚吐出鱼肚白色,“打针车”即起程西进,沿途在太平铺、黄连铺等处由乡长引领,逐户注射,共约500人,正午抵永平。

6月10日,……吴护士及2助理员赴乡村防疫,所到之处,计有㖆洞镇、博南镇、杉杨等处,远者往返90里,关山重叠,风气闭塞。该处人民有生以来从未见过卫生人员,更未见过女子能任是项工作。幸得李县长之协助,吴护士等骑马远征,壮丁40人护送,有壮声色不少。每抵一处,先赴小学演讲,再作家庭访问。可是围而观者固多,肯受注射者绝无。情急智生,见有患眼疾者,即谓有药可愈眼疾,但必须以接受注射为条件。眼病者因求治心切,接受注射,第一针打破了观众的疑惧,不再固执抵拒。本队人员乃分3路推进,吴护士任中锋,2助理员任左右翼,挨村逐户,总计在城乡共注射9600人。

(G)瓦窑站—5月29日设立,比时入莫腾冲,相继沦陷。我国在缅远征军、工作人员、侨胞、盟友、多取道密支那高黎贡山而来,羊肠鸟道,步行2、30日,始抵瓦窑。过境者最多时每日3000人,……

瓦窑无固定之卫生机关,路过者亦只张贴标语。本队至此,行装甫缷,即与宪兵联络,对于来人,不论车行、步行,红旗一挥,均皆停止以受注射。夜行者颇多,乃分日夜两班工作。三叉路口,板桌1张,上陈疫苗数瓶,油灯1盏,有时人且误为摊贩询购纸烟,陈设虽简,效力却大,在“不注射不得通过”之口号下,注射将近万人。

瓦窑原系小乡镇,因系小道达公路之终点,5、6月间,居民怵于风声鹤唳,均皆疏散。本队初至时,空屋破而且脏,门前公路,泥泞盈尺,于是全体动员,搬沙土以填坑,铺石灰以御潮,扫除之后,顿见整洁。可是雨季天气,有时倾盆大降,溪中山水高出地面,冲进房屋,本队人员赤足蹀躞水中,工作不辍。有时谣传敌人由小路偷进,窜近瓦窑,但仍皆镇定如常。

在拦路注射之百忙中,更抽暇赴乡村注射。……有数事可资谈助。(一)在下河湾注射时,先由一乡绅端正坐下,桌置一枕,手放枕上,如候郎中按脉,男女老幼,俱皆如此,由其姿势可见其专诚。(二)在上河湾注射时,民众直认防疫针为万应仙丹,头痛者送头来注射,脚痛者送脚来注射,有人以为注射一臂,尚歉不足,另送一臂请予注射。(三)连日带夜,注射千人,火酒用罄,酒店老板慨然奉送一瓶,给钱不受。

防疫中亦兼医疗,本队初至时,民房中寄住病人颇多,平均每5分钟须诊病1次,远征军归来伤病者,本队亦协助换药诊治,月余工作共诊军民内外科计3090号。

归国过境军民渐次减少,最后甚至整日无人,宪兵撤退,防疫任务完成。

 

梅国桢队长(照片后排左一),我父亲(照片后排左二)。护士长王淑珍(前排右三)

 

我家保留下来的当年医疗队用过的截肢锯、煮针盒,传染病虫标本。

我父亲高生道是医疗队的X光兼化验医生,者是当年他在做病理检验。背后墙上还挂着一个简易X光机。

印有新运第六医疗队字样的吉普车上,坐着的是医疗队的护士还有英国公谊救护队的医护人员

我读着这七十八年前的文字,当年医疗队救死扶伤的场景历历在目,真实感人。

特别是当我读到这段:

从下村注射至上村,从桥堍注射至山巅。日落之后,于月光下继续施行,幽暗之处,民众自动出手电筒以相照。本队救护车上,贴有“预防霍乱,免费打针”字条,民众咸称此车为“打针车”。本来乡民无防疫常识,尤其是见注射防疫针,向皆相率惊走,可是受着死亡教训,此次本队“打针车”一到,再也不惊骇奔。

工作毕,夜已深,无站可宿,乃于山巅露天而睡,明月高挂于晴空,清风摇曳着,苍松翠柏,如此良宵美景,洗去了工作人员一天的疲劳。

东方刚吐出鱼肚白色,“打针车”即起程西进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耳边响起了洗星海的《在太行山上》,父辈在那民族危亡的艰苦岁月里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如此真实感人,可歌可泣,永载青史。

而中外医疗队团结一心医疗救助的情景更真实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

在新运六队的救护工作中,他们和英国公誼救护队合作十分紧密,史料中多次提到。十天前,我找到了专门记载英国公誼救护队中国救护工作的英国作家安德鲁先生,他现在是英中了解协会的副会长,他提供给了我大量精彩翔实资料照片,一个中国医疗队展开了一场广阔的国际红十字合作。

新运第六医疗队随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的200师在缅甸同古保卫战中,还与美国医生西格雷夫的医疗队并肩救护中国远征军伤员。

歌词

飞扬的红十字旗

1、

枪林弹雨硝烟弥漫

迎着炮火冲上战场

那里有我们的战士

等待我们救死扶伤

我们没有炮

我们没有枪

只有手术钳

还有热心肠

鲜红红十字

印在白挂上

救死又扶伤

红十字理想

啊,

红十字的旗帜

在烽火中飞扬

2、

疾病流行病魔猖狂

迎着危险冲上前方

那里有我们的乡亲

等待我们救死扶伤

没有欢呼鼓掌

没有军功章

只有默默奉献

只有大爱无疆

鲜红红十字

印在白褂上

救死又扶伤

红十字理想

红十字的旗帜

在烽火中飞扬

作者:高德敏

高德敏,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高德敏创作了多部电影电视剧本,其中有反映二战飞虎队的电影电视剧《飞虎月亮花》;抗战爱情电影剧本《最后一张照片》;二战敌后侦察动作片,电影剧本《侦察报告》、抗战爱情电影剧本《我爱你》,东北抗战历史大剧、电视连续剧《索菲亚教堂的钟声》;魔幻电影剧本《睡美人》;当代情感故事、电影剧本《琴》;一个小人物下海创业的喜剧励志故事电视连续剧《四毛的故事》。

云之南华人网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