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云南的海外留学教育回顾

清末,清政府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开始推行“新政”,主要内容为“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和变官制等。云南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实施“新政”,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方言学堂、东文学堂、法政学堂、工矿学堂、农业学堂、商业学堂、速成铁道学堂、师范学堂、讲武学堂等众多新式学堂及262所新式中小学堂,促进了云南新式教育的发展,这是云南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云南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积极选送青年留学海外。

  清末的留学日本热潮

  20世纪初,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中国出现了一股赴日留学热潮。地处边陲的云南也不例外,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始,云南首次选送钱良俊、李萼芬、由云龙、邹光年、陈贻恭、吴锡忠、向鸿翼、刘昌明、李培元、李燮元等10人赴日本留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选送10名青年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光绪三十年(1904年),选送41名青年入日本速成师范,28名学习陆军,20名学习实业,学陆军者有杨振鸿、顾品珍、唐继尧、黄毓英、李根源、邓泰钟等;学师范、政法者有顾视高、吴锟、秦光玉、周钟岳、王灿、钱用中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派陈荣昌赴日本考察学务,又添派12人赴日本留学。此后,自费留学者日渐踊跃。辛亥革命前的短短七八年间,云南青年“渡海求学者先后在千人。或习师范,或习政法,多以救国自任,而陆军生尤激烈。”

  对留日学生的管理,原设留学生监督处。辛亥革命后,1912年撤销监督处,只设经理1人负责留学生的管理事务。

  上述众多的云南留学生,主要分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高等师范、明治大学、振武学校、东斌学校等学校。到宣统末年,留学生约达数百人陆续回滇,大多数在云南地方政府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据要津。其中一些学生接受新知识后,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中起过显著作用,特别是对发动和领导云南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云南除送青年赴日本留学外,还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派赴河内约20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续送数十名到越南巴维学校,其中有后来参加民主革命的徐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缅甸设中英学堂,要求清云南地方政府派人往学,亦选送25名。宣统年间,又送柳灿坤、杨宝堃、张邦翰3名学生赴比利时学建筑。

  辛亥革命后赴日留学的状况

  辛亥革命后,以蔡锷为首的云南军政当局,急于建设,除办英法专修科2班以备送欧美留学外,又于1913年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今昆明第一中学)附设留日预备班,在昆明招收学生40名,以备送往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采矿冶金、应用化学、建筑、农科、商科、医科等专业。学生来源,由云南省内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投考,取录后,先补习10个月,从1913年2月起至同年12月结业,即送往日本。学习课程以日文日语为主,其他科目如英文、数学等也在补习之列。学生在补习期间,膳宿均系公费。负责补习生的管理事务由英法专修科办事官李存珖担任。上述学生送往日本后,有的中途辍学回国。据档案记载,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学生有李耀高、苏廷桢(民生)等;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有胡邦翰、刘国澍、廖方新;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的有李德和、刀成英、黄福生;毕业于长崎医学专业学校(后改为医科大学)的有刘辉光、张德辉、倪守仁、邓晶、戚景藩;毕业于日本蚕桑学校的有赵良壁;毕业于东京农科大学的有张福延(海秋)、杨振坤、饶发枝、杜家瑜;毕业于名古屋医学专门学校(后改为医科大学)的有段世德;毕业于神户商业学校的有杨宝昌等20人。

  1923年,北京北洋政府因1908年与日本4个学校签订的留学生条约届满,宣布解除了原条约。但云南地方政府仍规定每年选送官费留日学生25名、留欧学生16名、留美学生12名。从1919年至1928年,云南共选派公费、自费日本留学生62人,留美学生4人及留法学生3人。

  留学欧美及其他国家

  1912年,云南高等学堂停办,就读该学堂学生考选30余人(未考取的学生并入云南师范学校优级选科),编入英、法文专修科学习,以备送往欧美留学,造就专门人才。英、法文专修科设在省立一中,英文班有21人,法文班有16人。学习期限2年,从1912年春季开始,至1913年底毕业。学习期间,膳费由公家供给。学习课程以英文和法文为主,兼学国文和数学。英文专修科,由省立一中校长王继贞兼掌,另设一办事官李存珖负责管理学生。因中途退学或转业的,毕业时只有20多人。其中,送往香港大学的有姚光裕、李炽昌、王承才、张裔昌、陆万钟、吴永立、毕近斗、何昌等8人;送往美国学政治、工业、农业的有董泽、缪嘉铭、缪云台、任嗣达、周恕、杨克嵘、范师武、卢锡荣等7人;送往法国、比利时的有姜荣章、李汝哲、熊庆来、杨维浚、窦忠鸿、秦教中、柳希权等7人,学法政、兵工、数学、矿业。此外原拟送往德国的有何瑶、段纬2人,先赴青岛补习德文,继后青岛为日军进占,又转上海同济学校补习,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前往德国留学,后乃转送美国。这是云南第一次送留学生到欧美,也是民国初年留学欧美较多的一次。

留学规程

  1916年10月18日,(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制定了《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有关选派海外留学生的规定。该规程对选派留学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共有10条。如第二条考试规定:第一试为省试,考语文、外语;第二试为中央试,除考语文外,还加试口语;第三条经费规定:制装费,欧美为200元,日本为100元。出国费资,欧美为500元,日本为70元。每月学费,根据留学各国货币发给,英国月发16英镑,法国为400法郎,德国为320马克,俄国为135卢布,美国为80美元,日本为46日元等;第四条规定,学生出国后每月须交留学日记及论文。

  云南参照上述规程拟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对一些自费留学生或勤工俭学留法生同时给予一定资助。1916年后,因当时国内政局变化和经费原因,选派留学生逐渐减少,仅1918年选送李祖佑、周伟、张问孝3人至香港大学留学;1921年选送袁丕佑、张鸿翼、郜重魁3人赴美国留学。

  据当时云南省教育厅统计,自1912年至1938年,云南赴海外留学的人数分别为:农科18人、工科60人、理科13人、医科14人、文科11人、政法37人、商科7人、艺术4人、音乐3人、体育5人、其他46人,共计218人。

  1941年前,经费独立时,云南省每年均有30—40名留学生奖助名额。1941年,由于国税划分后,为经费所限,未派送海外留学生。1942年,当时云南省政府决定办留美预备班,同年8月上课,共有40名学生,1943年10月结业。1945年5月,由金龙章带领赴美留学。解放战争期间,在全国招考的留美生中,云南只有孙阳谷1人被录取,后因故未能成行。

  赴埃及留学

  1931年11月至1933年2月,云南回教俱进会为了培养阿文人才,沟通亚非文化,服务祖国,由该会自筹经费,选拔合适学生,先送云南明德学校(后改为明德中学,即昆明第十三中学前身),学生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这是当时世界上负有盛名的阿拉伯国家中最高学府。1931年11月至1933年2月,云南回教俱进会公推云南昆明明德学校训育主任、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国学生部部长沙国珍(儒诚)负责组织“留埃学生团”,办理出国手续,先后选送6批共计35人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其中第一批云南选送4人,他们是:马坚(子实),云南个旧沙甸人,上海伊斯兰师范委托选送;纳忠(子嘉),云南通海纳家营人;林仲明(子敏),个旧沙甸人;张有成(子仁),个旧沙甸人,均系云南明德学校学生,于1931年11月启程前往埃及留学。第二批北平成达师范选送5人;第三批云南选送3人,他们是:纳训(鉴恒),通海纳家营人;马俊武(兴周),开远大庄人;林兴华,个旧沙甸人,均系云南明德学校学生,于1933年2月前往埃及留学。第四批上海伊斯兰师范选送65人(内有2人系云南籍);第五批1人;第六批北平选送15人。这些学生在留学期间,起到两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是沟通中阿文化,二是宣传抗日救亡。他们在留学期间,积极学习,已有阿文译成中文,或中文译成阿文的作品发表。例如马坚曾以阿文介绍《中国回教概况》,并将《论语》译为阿文,均在埃及出版。他们学成回国后,把全部精力和广博的知识贡献给祖国。

  马坚回国后,先主持明德中学校务,并主编《云南清真铎报》,后在昆明、上海、沙甸等地从事《古兰经》及阿拉伯文著作的翻译。1946年起,应聘担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译著有《回教哲学》《回教真想》《伊斯兰哲学史》《伊斯兰教育史》《阿拉伯简史》《阿拉伯通史》等10余部,还主持编写《阿汉词典》。

  纳忠回国后,两度主持明德中学校务,从1943年起,先后担任原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外交学院阿语系主任,出版《回教诸国文化史》《埃及近代简史》等8种著作和《回教学术思想史》《也门社会史》等7种译作,主持编写3部比较完整系统的阿拉伯语教材。纳忠不仅在国内有关学术界享有盛名,在阿拉伯国家中也很有名望,被称为中国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学术泰斗和促进中阿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

  纳训回国后,曾主持明德中学校务,并主编《云南清真铎报》。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云南省文联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他从阿拉伯文原版重新翻译《一千零一夜》,将三卷选集中的故事和新译的故事,按原本的次序,另行编排,改编为六卷,每卷35—40万字,是中国第一位从阿拉伯文原版将《一千零一夜》译成为中文的翻译家。

  林仲明、林兴华留学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阿拉伯语的翻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林兴华教授对伊斯兰历法素有研究,曾发表过多篇有关论文,还翻译了阿拉伯名著《卡里来和笛木乃》。

  总之,近代云南的海外留学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大批杰出的海外留学人才,他们回国后,在云南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加速了近代云南历史发展的进程。(陆蔚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2012年03月30日 16:00 来源:云南日报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