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外文系黄维随远征军入缅 —— 强渡怒江遇难 大勇见真仁

黄维是河北河间人,他是联大第一个牺牲的翻译官。现耸立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中《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的“从军学生题名”上,镌刻的第一位为国捐躯者,就是联大外文系四年级黄维同学。

我们只能从《吴宓日记》中看到关于黄维的零星记载,因为他是外文系教授吴宓钟爱的学生,师生二人同是1940年5月成立的联大研究《石头记》“石社”的核心人物。查1940年5月12日吴宓日记:“顾良、黄维来,同赴朱宝昌请宴于曲园。畅叙,并行红楼梦酒令。石社成立,以研究《石头记》为职志。顾良任总干事。众同步归。维独送宓至舍,且立谈久久。”

1941年,黄维应征译员训练班时,他是外文系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外文系三十几个男生去翻译训练班报到时,一位军事委员会的接待者让大学生们很不舒服——黄维提醒大家,报到之后便要遵守纪律,不可以再像从前一样自由散漫。为此,黄维发起了一次民主商议,讨论是不是和系里和训练班交涉,保证学生有回校听课的自由。有的同学提出,不同意的话,愿意去训练班的就去,不愿去的就不上训练班了;有的同学反对,国家需要我们去做翻译,到底是两个月的课重要,还是做一年的翻译重要?最终责任派占了上风。(庄秋水《他们,分担了中国的命运》) 黄维是军委会战地团昆明译员训练班第二期的学员,由于成绩特别优秀,被授予“空军上尉”(大部分同学是中尉)。黄维结业后原被分配到美军机场,他放弃了待遇较优、安全相对有保障的机会,选择了另外一条充满了危险的道路,主动申请随远征军赴缅甸。黄维此刻绝对不会料到,他的这一次选择,将使他永别母校西南联大,永别敬爱的吴宓老师。

黄维所在的第六军第四十九师首批进入缅甸,这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1942年2月初,中国入缅远征军主力集结于保山、芒市、大理等地,开始入缅。随后,第五军也相继进入缅甸。

1942年4月19日,日军以一个师团从东路进攻,十几天就打垮了远征军的5个师,前进了八九百公里,一直打到怒江边,切断了中路4个师的归国后路。黄维所在的第六军溃不成军,一路狂退。败军撤退,流血漂橹。一位幸存者回忆说:“归国途中,死亡相继,尸体遍野,幸存者身体虚弱,每日至多走20余里。手持木棍,背挎小包,衣衫褴褛,活像乞丐。”

枪林弹雨的战场,这与当日在“石社”与众同学欢宴于同仁街曲园,行《红楼梦》酒令的风雅何啻天壤!据同班女生甄露茜回忆,黄维饱经历练,竟造就了一个精神活泼、体魄强健的青年。甄露茜也是第六军55师的随行翻译官,撤退时骑着骡子在水中跋涉,靠着难民们剩下的一点陈粮、野菜,才捡得了一条命。5月中,她和黄维短暂相逢,相约同返昆明。

然而,6月17日刚到波涛汹涌的怒江边,甄露茜才知,就在一刻钟之前,黄维和他的爱马渡江时落入水中,被急流卷走。1942年,联大外文系学子杨重野也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任随军翻译官,他在《随远征军入缅抗战记》中写道:“5月5日,日军抵桥西,桥炸毁了。日军把大炮和机枪架在松山上,向着桥东公路上的车流和从缅甸逃难回国的华侨的人流疯狂地轰击和扫射。很多人被阻在江的西岸。第六军的翻译有的就未能渡过怒江。”杨重野提到的“第六军的翻译有的就未能渡过怒江”,就包括他的联大同学黄维。

黄维渡河而死的悲剧,可谓战时中国知识青年从军命运的一个缩影。“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战争将西南联大从军的学子推向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之中。

噩耗传到西南联大,故雨新知,师友亲人,闻听无不心痛。吴宓得知黄维牺牲后,悲痛万分,他在日记里,将黄维牺牲的情形,详细记录:“黄维随军退归。六月十五日,在车里(车里是景洪的旧名)渡澜沧江,中流,所携爱马忽跳动,舟覆。维与马俱堕水中。维手握马尾。及马救出,而维已被急流裹去,渺无形迹矣!闻耗,深为伤痛。……”吴宓日记中提到的澜沧江,查《国立西南联大校史》,应为怒江。黄维是在随部队撤出缅甸强渡怒江时不幸落水。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的丁则良,留校担任历史系助教。他和吴宓、王佐良交往甚密,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结识黄维。获知黄维遇难的消息后,作挽联排解心中的无限悲伤。联云:“壮志长存,氧瘴山川悲永逝;诗魂不死,波涛风雨听孤吟。”黄维深爱《石头记》,受吴宓老师的影响,非常喜欢林黛玉。

8月23日,外文系发黄维讣告及追悼会启事。追悼会在译员训练班举行。吴宓先生在会上致辞,对黄维的牺牲表示哀悼,讲到黄维对文学见解高深,为人处世外圆内方的性格特点。吴宓为黄维撰写挽联:“大勇见真仁,历劫两间存正气。亲贤兼爱众,同堂三载醉春风。”

黄维被历史的洪流带走了,但他慷慨赴国难的精神,留在世间传扬。当年联大的校风,师生的爱国情怀及师生间的深情厚谊,让数十年后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感怀不已。

文章作者: 刘宜庆 各界导报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