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黔边区纵队政治部主任张子斋

张子斋(1912—1989),剑川县金华镇旧寨巷人,白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仅读过数年私塾。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浪潮的激励下,为寻求救国之路,1932年,20岁的张子斋毅然离开剑川,奔赴昆明,到昆后,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启迪和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爱国运动,投身革命。1936年,张子斋担任《云南日报》社记者、编辑,11月,他在中共云南临时工委李剑秋的领导下,与党员刘孟田共同负责编辑出版党秘密发起组织的云南各界抗日救国会的会刊《救亡》,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宣传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秘密发起组织了云南日报社的救国分会。1937年,他担任《云南日报》副刊“南风”的编辑。在此期间,他撰写了许多杂文和评论文章,抨击时弊,传播革命思想,被人们誉为“云南的小鲁迅”。1937年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重庆新华 日报社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滇桂黔边纵队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云南省人委委员、云南省人委秘书长、云南省 第五届政协副主席、云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 大常委。1989年4月11日在昆明逝世。

张子斋未进学堂,闻邻居儿童诵读诗歌,即过耳成诵。稍长,就读于舅父左邻段用纯塾下,成绩超群。由于家境贫寒,无力外出,除独立研究深造外,常与同辈诗词爱好者组织诗社,钻研古诗文词,文学造诣极深。“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浪潮冲击着剑川这一古老城镇。为寻求新思想,子斋毅然离开剑川奔赴昆明。至昆后,经常独自进省图书馆阅读社会科学新理论,进步文艺书籍,尤其对鲁迅文章和人品非常爱慕敬仰。不久,即开始在张克诚主编的报刊上发表文章。

1935年5月,《云南日报》创刊,张子斋被聘为主要编委之一,负责“南风”副刊编辑。这一时期,为了照顾母亲生活,张子斋在省禁烟委员会兼任科员。每天上班,不是读书,即是写作。常于夜深人静时,写作不止。久而久之,子斋杂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颇受读者欢迎,并流传到省外,被称为“云南的小鲁迅”。连当时身居云南省主席的龙云,每读“南风”副刊,竟能辨别出子斋所写文章。子斋犀利的杂文,猛烈抨击和揭露了当时文坛上一些御用文人的妥协投降论调,团结、教育、唤醒着云南一代青年,深深刺激着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国民党云南特务机关暗中注视着张子斋本人和所写文章。

张子斋、杨亚宁、杨季生、羊醉秋、张旭等先后在昆明《云南日报》、《民国日报》、《正义报》等报刊任记者、编辑等职,跻身于云南新闻界,撰写和发表了许多左翼文化的报道、时论、杂文和学术论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和左翼文化活动,是昆明左翼文化活动中活跃的成员,他们都积极向家乡青年传播新文化,张子斋常寄送进步书籍给剑川青年学生,不断把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传播到剑川。

1937年,张子斋与陈方在省教育厅资助下,到内地考察战时教育。2月,经中共中央长江局帮助,辗转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翌年3月,在延安入党,亲自聆听毛主席作《论持久战》报告,受到深刻教育,更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念。抗大毕业,子斋被派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叶剑英、罗炳辉将张子斋安排到滇军——八四师张冲部队做党的地下工作。为后来滇军在东北起义起了积极作用。

1940年春末,张子斋调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工作,朝夕受周总理、叶剑英、董必武等革命前辈的直接教育熏陶。同年,日寇占据缅甸,入侵云南,昆明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地下党文化工作和统战工作任务繁重,南方局特派子斋回云南协助工作。未到昆明,重庆国民党特务已先到达。得知这一消息后,张子斋立即化装,暗中回到剑川金华,张子斋在剑川时间虽短,但对地方青年,却起到了鼓舞、教育、组织作用,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滇西北武装起义,播下了革命种子。

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昆明民主力量更加壮大,蒋介石与地方势力间的矛盾也更加尖锐和深化。1943年,张子斋回到昆明, 张子斋组织发动了赵若迟、张贡新、杨适夫等剑川旅昆青年积极加入他所组建的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者联盟(新联)。积极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二·一”民主运动,写出《论“一二·一”运动》等大量文章。与闻一多、楚图南、李公朴等紧密配合,互相支持。“李、闻”惨案后,形势更加险恶,子斋成为国民党特务谋杀对象。地下党暗请李岳嵩护送子斋和夫人李韵乔装离昆去国外。

经云南省工委批准,朱家壁、张子斋等在缅甸建立了仰光特别支部,创办了华文《人民报》,向海外侨胞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揭露美蒋反动面目,在东南亚侨胞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1947年冬,子斋奉令与朱家璧等回滇参加武装斗争,在路南圭山区组建起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子斋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为创建滇南革命根据地,推动云南游击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1948年2月,朱家璧、张子斋根据省工委指示,率领一批骨干绕道从国外进入滇南,在弥勒、路南、泸西一带发动组织各地武装力量,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3月初,组建了一支番号暂称“一支人民的军队”的部队。到6月初,部队已经发展到7个大队共1500余人。6月13日,“一支人民的军队”在丘北县温浏召开大队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云南省工委扩大会议精神,宣布“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番号。7月1日,部队在广南里达召开军民联欢大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7周年,同时公布了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的番号及领导人名单:司令员朱家璧,政治委员张子斋,副司令员何现龙,副政委兼党总支书记祁山。当年,云南和桂西、黔西地区的游击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开辟了思(茅)普(洱)、弥(勒)泸(西)、罗(平)盘(县)、滇东北、滇中等7块连片的根据地,有力钳制了西南的敌军。

1949年,解放战争已成摧枯拉朽之势,国统区反蒋斗争风起云涌,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为减轻根据地的压力,边纵三支队跳出外线,向滇北出击,开辟寻(甸)禄(劝)会(泽)巧(家)边区革命根据地。4月底,三支队在边纵副司令朱家璧、政治部副主任张子斋和支队政委许南波、代理司令员杨守笃的率领下,于5月1日到达寻甸马街、禄劝狗街一带。支队领导分析滇北情况:除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据点有敌二十六军和云南保安团防守外,各县均无正规军;乱世英雄起四方,打着各种旗号的民变非党武装多股,良莠不齐,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群众惶恐不安。决定暂不解放武定、禄劝两座县城,集中力量,依靠地方党组织,收编地方民变武装,结集反蒋力量,打击主要敌人,建立人民政权。三支队兵分两路:一路以寻甸为主,在会泽、巧家、嵩明、富民等县边境一带活动;另一路是以禄劝为主,在武定、寻甸、罗茨等县边境活动。支队指挥中心倘甸马街和款庄。

5月中旬,三支队在边纵副司令朱家璧、政治部副主任张子斋,支队政委许南波、代理司令员杨守笃的率领下来到款庄,司令部驻沈家村。部队在款庄宣传全国即将解放的大好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深入广大乡村,访贫问苦,做群众工作。

7月19日,在云南砚山县的阿猛镇召开的中共云南省工委与桂滇边工委合并扩大会议上,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纵队和云南省工委领导的滇南、思普、滇东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地区的人民武装,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简称“边纵”),下辖12个支队和两个独立团。纵队司令员庄田,政委林李明,副司令员朱家璧,副政委郑伯克,参谋长黄景文,政治部主任张子斋。这次会议研究部署了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滇桂黔的各项工作。此后,全边区投入了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为“迎接解放军,解放滇桂黔”作各方面准备。

1949年秋,人民解放军大举向西北、西南、华南进军,云南全境解放指日可待。庄田、林李明、张子斋等率领主力第一支队两个团南下开广地区,防阻白崇禧部溃逃入滇,打通滇桂边通道,迎接南下的野战军。

1950年春,滇桂黔3省全境解放,根据上级的命令,四兵团和滇桂黔边纵队奉命合编为云南军区,边纵所属各部队逐步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广西军区和贵州军区的17个军分区。至此,滇桂黔边纵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全体指战员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

1956年8月,中共大理地委和大理专署召开了全区各民族代表会议,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负责建州的各项筹备工作。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大理州各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大理州历史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大胜利。成立这一天,在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下关市举行了有3万人参加的庆祝盛会。

张子斋当选为第一任州长,这不仅使白族广大群众感到欢欣鼓舞,对其他兄弟民族亦产生极大影响。张子斋对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资料的抢救、调查研究、编辑出版工作,贯注了很大心血。1950年以后,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开发、研究、利用,能如此昌盛繁荣,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与张子斋的努力分不开。

文章来源:剑湖儿女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