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棻”名千古,流芳百世——杜棻 (昆明医学院第四任院长)
“棻”名千古,流芳百世——杜棻
八十八载,暮鼓晨钟,悉心感悟——追溯筚路蓝缕的创业路途,拾忆沧桑艰难的守业时光,讲述昆医“拓者”乐业为怀,无声耕耘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今日的昆医记忆。
他用一生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他用行动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叫杜棻,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尊敬的人。
杜棻(1905-1997年),河北省涿县人。1937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8-1952年任国立云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兼妇科主任医师。曾任昆明医学院院长、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 [1] 1956年被评为二级教授。 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杜棻先生生于晚清时代之京畿地区,目睹清王朝政治的腐朽黑暗,从小立志刻苦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后考入北京西山温泉中学,毕业后家庭贫困幸得校长李庆琛慷慨资助,得以继续深造,进入北平中法大学理学院学习 。1931年中法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国家公费资助到法国留学,进入有名的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学习。9月18日他从北京出发到达天津,却从晚报上得知日本侵犯东北三省,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自己赴法读书的第一天竟是国耻日,令他万分悲愤。几经思索,他决定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富强贡献终身。在海上航行的25天里,他忍着高温和晕船的折磨,坚持学习,废寝忘食,目无全牛。他有着对祖国别样的深情,他忍受着别人所不能忍的,他寒窗苦读七载,终于迎来了学有所成的那一天,并以《食道狭窄临床诊断》一文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少小立志,远渡重洋,他的成长,靠的是他坚强的意志,他吃苦耐劳的品质,还有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与眷恋。
中法大学旧址
1936年,杜棻毕业了。心里装着祖国,带着自己多年的学习成果,他应河北同乡及留法同学范秉哲博士的邀请,来到祖国西南边城昆明,到范秉哲创办的慈群医院主持妇科。“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他心怀大志,欲以所学知识拯治妇女同胞的疾患,增强妇女健康,提高妇女地位,发挥妇女潜能,实现医国医民、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他的第二故乡云南昆明,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疗技术崭露头角,名扬四方。后来杜棻被聘为云南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身兼医学、教学二职。当时,学院中文图书极少,仅有少量法文教材和参考资料,标本挂图非常缺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接受知识,他在教学中将法文译成中文,亲手制作标本、模型、挂图等。除授课外,他还坚持门诊、急诊、出诊、夜诊等。既传道受业,又治病救人。“斯为泰山而不骄”,杜老就是泰山,凭一己之力撑起西南一隅,黑暗之时不忘将自己的光芒照向人间。
1941年,德艺双馨、享誉滇中的杜棻被任命为仁民医院的首任院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是一个心怀善意,关心百姓疾苦的人。仁民医院创办初期,医疗各费皆为全免。直至1944年,因货币贬值,药价上涨,才对患者酌收医药费,但贫病者仍予免费。据统计,杜棻任院长五年间,救治病人十余万人次。他不仅自己为医疗事业做贡献,同时也带领下一代人积极投身到医疗工作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也号召了许多人走进医学。他的存在,不光有自己,他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信念与坚持,悬壶济世,他就是治病救人的良方。“古来行医济世穷,仁者悬壶沐春风,望闻问切寒冬暖,身背药囊铁鞋功。三山五岳尝百草,誓拔病魔还佳荣。那堪今者似劫掠,看病归来一扫空。”杜棻做到了,他用一生来证明。
1948年,杜棻兼任云大医院第四任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为发展云南省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懈努力。建国初期,杜棻领导了云大医学院的院系调整,健全教学组织,制定培养方向,编制教学计划,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杜棻院长的主持下,云大医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医学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学校之一。“治国兴邦,人才为急。”杜棻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他认为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秘诀就是人才,他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1997年,在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的日子里,92岁高龄的他悄然离开了为之奋斗一生的第二故乡昆明。“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杜老没有离开,他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栉风沐雨九十二载,他向人间播撒希望,带着一颗爱国之心传递“棻”芳。生在北国,学在欧洲,扎根在云岭高原。有他在的地方就有光!
文章来源:昆明医科大学新声广播站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不代表云之南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