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回到昆明「南来盛」咖啡店
上世纪30年代初,昆明金碧路青石板道路两旁,掩映在人行道法国梧桐树绿荫后面,异国情调的中西式建筑错落有致。包括英美烟草公司、巴黎百货公司、美国美孚公司、俄罗斯餐饮等数十家外国企业在此落地经营,颇具上海滩法租界范儿的繁华,故这里又被称之为“昆明洋人街”。在各类中外商铺、餐馆门前,人来人往,热闹熙攘,一家家被老昆明人喊作“洋老咪”的老外开的西餐厅,以及云南人开的滇味米线店、山鲜菌儿风炉火锅烧酒铺等,彼此相互竞争,又相互衬托。缩影出那个时代昆明的味道和气息,映射出昆明市井生活齐步于世界文明的精彩。
在金碧路南边巡津街东路对面的北后街口和端仁巷附近,距离美烟草公司和俄罗斯面包店不远,有一家叫“新越”西餐铺并不显眼,但招牌却一目了然地表明了这家店主的身份,隐喻着店主对及早摆脱法国殖民,建立“新越南”的夙愿。不得不承认古代风水家所说的,商铺招牌字字珠玑,潜藏着店主人内心对世间的谶言咒语。新越老板名叫阮民宣,是一个漂亮单身的越南女子,家族是越南北方东北部太原(历史上属中国领地)的望族。阮民宣在家排行老三,她还有两个姐姐,大姐阮民太和二姐阮明光。
1930年初,阮民宣一身近似中国旗袍样式的越南女性国服“傲雅”,独自出现在滇越铁路云南府昆明终点站前。天蓝色开叉长至膝盖的丝绸傲雅长衫,勾勒出她丰满的胸部和妖娆的腰部,下身配一袭白色长筒裤,凸显出她圆润上翘的臀部轮廓,对襟的领口,一块手工缝制的蓝白方格围巾,松散飘浮在她妩媚的脖颈上,一双脚脖子上系黑带子的橡胶底棕色凉鞋,尽显越南赤脚美女的美轮美奂。用李白当年赞赏越南女子的诗句,来感叹此时的阮民宣也一点不为过。“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曾见过阮民宣三姊妹的老辈子这样形容这三姐妹:时尚活力,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可见阮氏女性一族不仅在越南,就是在当时的昆明也绝非常人可比。难怪,当阮民宣头顶淡黄色竹帽,只身提着个棕色皮箱,肩上挎个褐色包袱,婀娜多姿地出现在塘子巷,立即就有腰系麻绳,头戴瓜皮帽,靠苦力养家糊口的散扁担、棒棒军嗡総过来。(嗡総,音weng zong,昆明方言,意围拢)那个时候,谁会将娇好身材、迷人容貌的越南美人与“新越西餐点”老板联想在一起。
阮民宣能在金碧路开西餐厅,功劳得益于她的丈夫冯裕炎,时任滇越铁路昆明站站长。冯裕炎是广东琼州人。当时,从太和街南段到塘子巷小桥车站一带,为旅滇越南人聚集地。从金碧路中段巡津街口到端仁巷道路两边,除了越南人、法国人和其它欧美国家的人经营的商铺外,其余大多都是广东人开的日用百货商店,故这一段街被称“广聚街”。每天冯裕炎下班后,常会抽时间顺道去广聚街找同乡聊天,无意中探听出老乡当中,跟随父辈下过南洋淘过金的人不少,他们大多都有吃海鲜,喝咖啡的习惯。正是凭着这种旁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在冯裕炎的鼓动下,阮民宣买下了金碧路一幢两层楼的法式建筑临街铺面,并从蒙自叫来她的两个姐姐一起经营起这个西餐馆。
新越西餐铺的规模并不大,楼上楼下的经营面积加起来不过百把平方米。一楼是门面,进深较长,水磨石地面,墙裙刷的油漆颜色是典型的法国黄。门头外观的风格简洁明快,朴素时尚,和隔壁中西铺面的装潢,基本保持一致的风貌。一楼店内的两盏水晶吊灯和一只吊扇尤其显得高贵。照亮了摆放得像火车车厢座椅一样的高靠背长椅和条桌,最合适几个朋友,或情侣对坐,情调浪漫,却又互不干扰,还有些凉丝丝的惬意。在从一楼上二楼的楼口处,是制作调配咖啡汤的地方。制作间后边是用红砖砌成的西洋式烤炉房,非常引人注目。砖墙前面留有进出口方洞,炉膛宽敞,但秘密较多。这个面包炉建成,据说是冯裕炎从一位在法国干过烤面包匠,后在滇越铁路当技工的法国人哪里学来的。
二楼为雅座,装饰显得十分简单明快。地面是普通的带花纹的木地板,墙面没有进行过任何装裱,依然是法国黄。临街的大窗户外,满窗框摇曳的梧桐,油画般地随着季节的变换,或繁茂或凋零,仅凭这一独特的景致就盖过了隔壁装潢华丽的俄罗斯西餐厅。新越西餐铺自从开张以来,主要经营的是法式西餐,也有日本海鲜,意大利通心粉、当然更少不了越南北方的大餐菜肴,以及越南小卷粉、生菜包春卷等小吃。因食材质量上乘、诚信待客,虽价格不菲,却高朋满座。每当华灯初上,围坐在圆桌方凳上热气红脸的用餐客人,竟然成了这里画中的主体部分。有人说,能在琳琅满目的洋人街餐饮丛林竞争中坚持下来,新越西餐馆无疑是个奇迹。
1940年代的一天,有人给阮民宣的新越西餐馆,介绍来一位叫胡光的越南籍面包师。据胡光自己介绍,他来自越南历史上,曾出过大量历史人物和科举人才的乂安省,现居住在昆明华山南路的一幢二层小楼上,选择来这里打工是听说新越老板是越南籍的爱国商人。听完胡光的自我介绍,阮民宣连想都没想,就很爽快地接纳了对方。在那个混乱的年月里,阮民宣就这样在自己小小的咖啡馆,结识了未来新越南的领导者,越共总书记胡志明。
胡志明是在中共党隐蔽战线,云南地下党的马子卿、陈方等人帮助下来到昆明的。从此胡志明以新越西餐馆面包师的公开身份,通过中共密战领导陈赓提供的多渠道途径,与越共党的冯志坚、武英、黄文欢(化名李光华),以及刚从越南赶来昆明的范文同(化名林伯杰)、武元甲(化名杨怀南)等取得了联系上,成立了越共党的秘密机关“海外部”,胡志民从此成为了越共党的核心领导人。从此,“新越西餐店”明面上是一家餐馆,暗里已经成了越共党海外部在中国除广西外的又一个交通站。
由于咖啡是泊来品,味道苦得像炮制煎出来的中草药一样,凡喝过它的昆明人称其为“洋中药”,所以并不受到昆明人待见。但随着后来喝咖啡人多了起来,这里很快成了昆明不同类型学者、大学生和南来北往归国华侨、文化游侠的集聚地。当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每来这里喝咖啡,相互打招呼的方式非常特殊,他们会常用一句或许是相互祝福报平安的语口头禅:“南来顺”。让人没想到“南来顺”这个名称喧宾夺主,竟然很快就取代了“新越”原名,成了第二店名。就连南洋800万侨胞唯一公认的领袖陈嘉庚只要来昆明就会招呼“南侨机工”各派系大小头目,说声:“走‘南来顺’喝咖啡去。”那时抗战进入最黑暗的时刻,中国所有的国际通道几乎都被日军封锁,只有僻处大西南的滇缅公路仍然畅通,所有的援华物资和军火都依赖这条抗战生命线和南洋机工车队输送。
当年起码有4个以上笔名的作家沈从文,在南来顺宴请前辈胡适时,大谈胡适倡导的“白话文”,如何领导新文化运动,当然也少不了夸夸其谈他创作的京派小说《边城》对湘西的印象。以及他对同时期的作家张恨水的小说《塔里的女人》发表一些带有偏见的评论。这里还要重点提及一个神秘的造访者。当这位英俊潇洒的客人,啧啧赞美这里的咖啡,与他留学法国时所喝过的咖啡味道相差无几时,人们并不知晓,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此次到昆明来是为会见比自己年长8岁的胡志明老大哥,共商对敌斗争策略,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的。当时胡志明化名阮爱国,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地铁站。从此周和胡常漫步塞纳河畔无所不谈。
昆明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和对外联系门户的重要城市,是日本战略轰炸的重要目标。自1938年9月28日对昆明第一次轰炸至1943年12月22日,其间日机52次轰炸昆明。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出动飞机1311架次轰炸昆明市,投弹3043枚,炸死无辜民众2099人,炸伤2402人,毁屋25029间。那时候,从金碧路上的梧桐树下走过,总能闻到浓浓的咖啡和面包的香味,也总能听到那些毅然离别南洋,辞别亲人的南侨机工,咽下的每一口咖啡都化为从胸腔里流出的,带着淡淡忧伤的音符。特别是哪些深受昆明人敬重的飞虎队机械师大兵们,俨然将南来顺当作聚会所,他们会对进入这里的任何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并用半生不熟的昆明话说声“顶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按照中国陆军总部的命令,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奉命入越受降,卢汉担任接受日军投降的主官。 越南北部受降区是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中唯一的一个境外受降区。因此,历史上又称入越受降为“跨国受降”。与此同时,越南人民于8月19日举行了八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到了8月底,就在卢汉通知入侵越南的日军第三十八军团军团长土桥勇逸即派代表到前来开远洽降期间,常到南来顺就餐的人发现,阮民宣一家人神秘消失了。
有人猜测阮民宣和家人苦尽甘来,回越南了可能不会再回来。直到9月2日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发布《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阮民宣一家受到邀请,秘密回国参加新越南建国庆典去了。尽管明明知道南来顺有太多秘密,但喜欢海鲜的广东商人依然还是将大把的钞票扔在这里。新中国建立7年后,1956年进行了公私合营改造,南来顺也正式更名为“南来盛”。但更多的昆明人更顺口“南来顺”这个带有吉祥祝福的店名。
有爱舞文弄笔的墨客说:一位由越南女老板在云南这个远离自己国家的高原小城,开设的一家西餐馆,从30年代开始后来居上,想必有绝活。但无论如何,把一个外国的餐馆,通过公私合营将其纳入本国的饮食行列,是否多少不合时宜。因为南来盛已不仅仅是个西式咖啡馆,它还承载着中越两国厚重的历史文化。把一个享有国际盛誉的咖啡馆,变成一家食品加工厂,这让曾经坐在南来盛细品越南咖啡,嚼着法式硬壳面包的老昆明人如何能接受。
1960年代中后期,食客逐渐减少。有一阵子,为了生存,这个以经营法式西点而闻名的老字号,一度不得不靠卖过米线、面条为主。不过聪明的阮民宣经调查发现,常来的顾客中许多人偏爱上了咖啡和硬壳面包。于是,成为店员的她就与金碧饮食公司主管商量,决定因地制宜,另辟蹊径,将越南咖啡和法式硬壳面包转辅为主摆上了主台面。经过简单修装后,在进门口一侧增加了一个玻璃柜,里边堆码着每天清晨赶制出来的,外形像拿破仑船型帽子似的新鲜硬壳面包。不得不说能在餐饮丛林竞争中坚持下来,南来盛无疑是个奇迹。当然这个奇迹,还包括了当时因中越关系,而高于其他饮食餐馆的原材料供应链不断有关,
1970年代,南来盛又在铺子外门前支起风炉,架起铁锅,现场炒起了咖啡豆,经烘焙后的咖啡那股浓香满街溢漫,诱人的味道,扑鼻而入。阳光下闪烁着光的咖啡豆煞是好看,接着当众将炒好的咖啡豆,装进一个特别的小磨盒研磨咖啡粉。煮咖啡的器具也很是特别,是一种有夹层的锡制咖啡壶,使煮好的咖啡和渣滓可以顺当地分开。当场炮制出来的咖啡,自然是香气扑鼻,味道极好。加上新越出售的最具特色的法式硬壳面包。这种面包有一个焦黄色的坚硬外壳,里面则是柔软的内瓤。这种现炒、现磨、现煮、现冲、现卖的咖啡,下着硬壳面包的吃法,成为这里的又一特色,使南来盛西餐馆再次热闹起来。
1980年代“南来盛”依然顾客爆满。它的存在和兴旺,标志着一类食品的风格和品味。但很遗憾,进入1990年代,金碧路开始拆迁,南来盛的命运堪比老舍的《茶馆》,只需把名字改成昆明《咖啡馆》,那些只有在电影和舞台上的精彩情节,定能钓起老昆明人心中的悲喜交加,津津乐道。这里不仅因为它的发展与胡志明、周恩来、陈赓、陈嘉庚等著名人物的名字连在一起,而且南来盛已不只是一个面包店那么简单,它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给予了每一个享受过其美好时光的昆明人浪漫的情怀。1995年因旧城改造,南来盛没能逃脱拆迁的命运,这家经营了60多年的传奇老店,战火不曾摧毁它,城市变迁却让它渐行渐远,从此消失在了昆明人的视线里。
翻开南来盛的历史,这里曾发生的精彩,让人唏嘘不已。直到今天,成功有奇迹,仍是昆明饮食名店的著名励志目标。当人们再次敲开《国际旅游指南》的大门,面对名录上推荐的云南特色餐馆,“南来盛”这个有名无店谜一样咖啡铺时,似乎触摸到一种神奇与魅力,搅起了无数悬疑,却又掩盖住了众多的真相。在这间咖啡店里发生的故事,包括越南女主人阮民宣和她的丈夫、姐姐所制作的咖啡和法式面包,以及那些惊天动地的真实情节,不仅丰富了南来盛的故事的精彩,而且也表现出昆明这座移民城市不排外,对外来文化具有包容性,以及昆明人骨子里所流露出来的,对外来新鲜事物乐意接受,且在浩瀚的移民历史中,所养成的对失去的东西,只会喳喳哇哇发发牢骚的性格脾气。
仿佛做了一场梦,昆明“南来盛”咖啡店隐隐约约又走回到梦中。
——江南(云阳士子)
文章来源: 古滇部落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