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涛声以及他作词的《歌八百壮士》

鲜为人知的《歌八百壮士》的抗日战争初期的经典歌词,它是由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菱角乡,黎山脚下卡郎村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出生,名叫桂涛声的音乐词人创作的歌词。它歌颂在1937年8月13日那天开始,中国军队英勇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淞沪会战的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队——谢晋元副团长受命率领的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在数万日本敌寇陆、海军的重重包围的艰难困苦中,顽强战斗,拼命消灭日本强盗的英雄事迹的歌曲。

《歌八百壮士》的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战经典歌词,曾经唱响那个时代,因为人们以歌词里的“中国不会亡”的歌词为信念,支持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高唱着《歌八百壮士》这首抗日救国的抗战歌曲,高声怒吼着“中国不会亡”而与日寇进行着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殊死抗争,宁死不做亡国奴,并以“中国不会亡”作为精神支柱和无穷力量的源泉,打垮并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桂涛声这个名字也许不少人觉得陌生,但要是说起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知道的人就很多了,那是与《黄河大合唱》齐名的抗战歌曲,由冼星海谱曲。桂涛声先生正是这首歌曲的词作者。


桂涛声

桂涛声,回族,字仰云,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

1906年农历三月十七日出生于沾益县菱角乡一回族农民家庭。两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务农为生。他天资聪明,从小就喜欢音乐。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城内当小学教员的伯父桂培根,视其有音体方面的特长,将他带到沾益县城里读完高小。年仅15岁的桂独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四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曲靖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曲靖市第一中学) 。当他因学费拮据时,幸遇语文老师帮助,介绍他到《猛进》杂志社搞校对,克服了辍学之危。

桂涛声在曲靖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萌发了对社会的愤懑情绪。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入学潮,1926年开除学籍。

1927年8月,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聘他担任美术教员。他结合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他还借庆祝元旦之机,亲自编写和主演富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深得学生们的拥护与好评。可是,他却因此而遭到当局的无端指责,说他搞异端邪说,于是1928年2月将他解聘。

1928年4月,桂涛声离开曲靖赴昆明寻亲访友找工作。与友人联络后,到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16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地下党员吴登云,从此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于1928年5月,由吴登云介绍在郴州城的一个饭馆里秘密进行了入党宣誓。

桂涛声入党后,他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官兵参加革命的特殊战斗。

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屡受重挫后,不断增调大量援兵,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谢晋元副团长受命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为掩护主力大部队连夜西撤,谢晋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谢晋元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的中国英雄官兵们,抱定视死如归的决心和信念,守卫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

谢晋元副团长以无所畏惧,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指挥带领官兵们浴血奋战,争先恐后,誓死不退。谢晋元在四行仓库阵地上赋诗一首鼓舞士气:“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用以激励官兵们奋勇当先杀击日寇。

在敌众我寡的激烈残酷战斗中,一名叫陈树生的敢死队员,看到一股敌人对四行仓库造成危害,不消灭这些敌人,就难保四行仓库这个阵地,他把手榴弹绑满自己身上,拉着导火索后,从四行仓库楼上跳下,冲入日寇群中,一声巨响,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炸死了约二十名对四行仓库安全造成威胁的日军,惊吓得在场的敌人呆若木鸡。

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英雄官兵们,在英勇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斗志昂扬,愈战愈勇,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日本敌寇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因为谢晋元他们411人,被日本侵略者数万人团团围困在四行仓库内,人们就将他们称之为“孤军”。谢晋元他们这支英勇善战的“孤军”,顽强奋勇战斗4昼夜,共击毙日本敌寇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

谢晋元为了迷惑敌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假说有800人。报界等媒体宣传赞扬并誉称他们叫“八百壮士”,这就是“八百壮士”一名的由来。


桂涛声作词 作曲家夏之秋谱曲

桂涛声被 “八百壮士”可歌可泣的英勇顽强抗击日寇,拼命血战狠杀日本敌人的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所感动,充满敬佩崇敬爱戴之激情,热血沸腾的发自内心地激昂创作了《歌八百壮士》歌词。

桂涛声充满激昂之情创作的《歌八百壮士》歌词,经著名曲作家夏之秋谱曲后,传遍万水千山,唱响中国大地。在那个艰难困苦的苦难年代,可谓是歌声振国魂,唱出了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日必胜的心声和信心。《歌八百壮士》演出最后,听众自发地高呼“抗战到底”的口号,“中国不会亡……”的歌声与口号声响成一片,人们的爱国激情达到最高潮。雄伟悲壮激昂舒展的《歌八百壮士》歌曲,成为鼓舞广大爱国军民抗日救国,激扬斗志的响亮号角之一。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党组织将桂涛声等人保释救出。经董必武介绍,富有文艺才能的桂涛声被派到武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周恩来时任主任),安排在郭沫若领导、主管文化救亡的第三厅工作,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那里,桂涛声认识了革命音乐家冼星海,两人一起从事抗日救亡歌曲创作。有一天,桂涛声和冼星海在武汉的一个茶楼喝茶,桂涛声介绍了一些自己在《战斗》《救中国》等杂志上发表的《在太行山上》《送棉衣》《歌唱八百壮士》等诗歌。冼星海看了非常高兴,拿回去连夜谱曲,马上就写成《在太行山上》这首荡气回肠的战斗歌曲,并亲自指挥合唱团演唱。这首歌曲很快就在全国流行开来,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抗击日寇的战斗号角。接着冼星海又谱写了《送棉衣》等抗战歌曲。桂涛声的另一首诗歌《歌唱八百壮士》则由另一位作曲家夏之秋谱曲,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汉首唱。这也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抗战歌曲。

1941年2月,他脱离国民党军营后,到洛阳中学要求教书。校方仰慕其名而应允,分配他担任语言教员。从此,他又在学生中继续坚持宣传马列主义,又被学生中的一个三青团头目盯住,向校长告发,仅会任教年余就被辞退。
1943年4月,洛阳失守在即,他奔走西安另谋生路。途中被土匪浩劫一空,忍饥挨饿,徒走到西安。巧与原在军中“干训团”的同事董文渊相遇,受董的邀约,到其主办的“大陆图书公司”参与编辑出版《金丝鸟》杂志。

武汉沦陷后,桂涛声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抗战胜利后才从西安到上海教书。1948年底,桂涛声任教的育才中学地下党支部考虑发展其重新入党,但终因他的一段曲折经历尚待查证,入党之事便被搁置下来。

文革初期,桂涛声被红卫兵关进了牛棚,罪名是自首变节分子、叛徒。文革后期,桂涛声获得平反,领到了八千多元左右的补发工资。他没有把钱存入银行、贴补家用,而是带着全部补发工资回云南老家省亲。自1928年因逃避封建包办婚姻和躲避国民党迫害而离开云南后,近五十年没有回过故乡。他向老家农业社和小学母校捐资,又给了因反对包办婚姻而被遗弃的小脚老太太一笔钱,所余买了些家乡的土特产,如此他用光了所有的补发工资。

桂涛声回到他出生的地方,桂涛声步行到离村20公里以外的祖坟,长跪于母亲的坟前,嘴里不停念叨着“妈妈”、“妈妈”。70岁的儿子、革命诗人桂涛声老泪纵横。

短暂的几天,桂涛声了了回家看看的心愿。临走前,他拿出300元钱给大队,他当着父老乡亲的面说,是家乡的水养育了他,但他却没有为家乡做什么贡献,这点钱就留给乡亲们买几把锄头、镰刀吧。


桂涛声出生的地方(翻拍)

虽然这样,桂涛声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工作,从1955年至1977年一直兼任上海音协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了极大的贡献。1982年12月16日,桂涛声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1岁。

资料来源: 上海市育才中学 張长发老师, 褚荣昌老师, 百度。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