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姐华人社会的形成

木姐是缅语地名,意思是繁华、热闹的城镇。它位于瑞丽江南岸,在中国边境城市瑞丽的对面,是缅甸掸邦西北部木姐市( 2000年由县升级为市)的市府所在地,既是缅甸的国家级口岸,也是中、缅贸易最大的边贸口岸。公元1300年,掸王赛纪在那散(今木姐机场)建了两座桥,并辟为集市。1900年,木姐仅有200多户、1000余人; 1968年发展为1000多户、5000余人; 1991年增至2500多户、1. 7万余人。近年来由于边贸发展十分迅速,木姐已成为一座较具规模的边境城市,有贺孟、岗南、市场、南街、北街和基督教街6条主要街道,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并且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被誉为缅甸的深圳。在木姐,华人!众多,生活相对比较富裕。据木姐华侨会统计, 2004年木姐市内的华人家庭有1300多户、近1万人,从木姐到九谷及南坎的公路两边以及周围的山上还有近5000名华人居住。不过,据木姐一些知名华人分析, 2004年的统计可能不全面,有些新开发区里有很多华人,而华侨会没有统计到。他们认为,到2006年,木姐市区的华人应该有1. 5万人左右,整个木姐的华人应该在2万人左右。∀木姐的华文教育也很发达, 2006年共有6所华文学校,其中最大的是木姐华侨学校,共有1781名学生(含非华人族群的学生),其余5所华文学校共有1000多名学生。#那么,木姐华人社会是何时形成的呢?本文将着重探讨其形成过程及成因。

一、木姐的历史归属及其演变

在历史上,木姐长时间属于中国,是中国古代勐卯府或麓川路(今瑞丽及其周围地区)的一部分。1897年,木姐被永租给了英属印度缅甸省。1960年中、缅划界时,木姐被划给了缅甸。
(一)1897年之前的木姐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897年之前的木姐是中国勐卯府(麓川路)的一部分。瑞丽,古称勐卯,是德宏傣族的发祥地。据传,公元前364年(东周显王5年) ,傣族国王统一了各部落,建都喊萨,国号勐卯果占壁,俗称勐卯国。%虽然东汉永平十二年( 69年) ,汉王朝在哀牢地设永昌郡,勐卯在其管辖范围之内,&但其与汉王朝只是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臣属关系,中央王朝从未对其进行过有效的控制。此后的隋、唐、宋三代均未能在云南建立有效的统治,对云南边疆地区勐卯的统治更是鞭长莫及。直至蒙古军队于公元1253年南下灭大理国,结束了自唐朝天宝战争以来云南500多年的相对独立的局面,并于公元1274年在云南建立行省,中原王朝才强化了对云南的统治。但是从元代至明朝中后期,中央王朝虽然重视对云南的统治,但勐卯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却时好时坏。元政府多次派兵征麓川,但始终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明朝政府也是三征麓川,!这些战争多以中央王朝的败北而告终。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筑天马、汉龙二关于勐卯西南境,并大兴屯田,此时中央王朝才对勐卯进行了有效的实际控制。∀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 ,在勐卯、勐养、畹町、南畹河畔建立了屯田处,以戍边囤粮。

木姐在1897年之前一直是勐卯的一部分。史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 ,思任法承袭平缅宣慰使之职,迁居芒者(约在今缅甸芒友即105码附近,现为木姐辖地)。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沐国公改思忠为衎忠,安插于勐卯,治所在姐告(姐告,傣语意为旧城,现属中国,距木姐市中心约500米)。

(二)1897年之后的木姐辖于缅甸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英国政府胁迫清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缅条约暨附款专条∗,双方派员勘界,由于清朝界务大臣刘万胜接受英方贿赂,将历史上归属中国的勐养、勐拱、勐艮、勐密等地,八关中的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四关以及1894年条约中规定划归中国的木邦、果敢拱手割让给英国,并且将天马、汉龙二关所在的勐卯三角地(今瑞丽市弄岛境外一带,含缅甸的木姐、南坎与中国的畹町)永租给了英国。

木姐被”永租”给英国之后,英国殖民者将其置于木邦的管辖之下。古时木邦的治所就在今木姐往南大约30多公里的地方,即现在缅甸的登尼。这就是现在木姐的掸(傣)人称其王者之地在木邦而不在勐卯的原因。后来,根据1960年签署的(中缅边界条约∗,木姐又被划给了缅甸。

二、1945年之前木姐华人的状况

勐卯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元代至元12年(公元1275年) ,由滇入缅之道,谓之入缅西南道,由勐卯(今瑞丽)至南坎经天马关,以达江头城。%木姐位于勐卯坝的南岸,很早就有华人的足迹到达木姐。那么,木姐是否也像蛮莫、孟拱一样很早就出现了华人社会呢?

笔者2006年在木姐做田野调查时,走访了多位木姐和姐告的傣族老人,他们所回忆的1942年日军到达之前木姐华人的情况几乎是一致的。据他们回忆,木姐当时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镇,镇区和山区总共才有20多个寨子,平均每个寨子约有20来户人家,镇里没有矿场、工厂,人们普遍比较穷。当时的镇区(坝子里)没有华人居住,只有一些挑着衣服、药品、瓷器之类的华人小商贩穿梭于各个寨子之间,几乎每个寨子都能见到一两个华人,他们都讲傣话,晚上借宿在掸(傣)人家里。同时,木姐山区有一个叫做兰花嘎的寨子里有四五户汉人居住。当时,整个木姐的华人不过是五六十人而已,分散在各个寨子之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很多中国东部地区的高校也迁往西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口大增,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往来于中、缅之间的中国商人大为增加。可以推测, 1942年日军到达前,木姐的华人人数应该达到了一个高峰。

1942年5月,日军进入木姐,&因为日本人迫害缅甸华人,木姐华人多数在日军到达前就已越过边境逃回了中国。

下文将通过两个对比来进一步说明1945年之前木姐华人的状况。

(一)木姐与南坎1945年之前华人状况的比较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南坎一直是南坎县(即现在的木姐市, 2000年之前的木姐尚为一个县,县政府所在地在木姐镇)的县政府所在地,是南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木姐、贵概、九谷都在其管辖之下。南坎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瑞丽弄岛乡的对面,瑞丽江的南岸。明朝陈用宾所筑的天马、汉龙二关(今瑞丽市弄岛境外一带)就是进入南坎的要道,到八莫、瓦城皆经此地。同时,南坎位于瑞丽江与南畹河汇合处的一个三角地带,那里地域开阔、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商业就比较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另一方面,腾冲是云南最大的侨乡县,据一份密支那1947年的(上缅甸云南同乡会会员名册∗载,就籍贯来说,腾冲籍的华人占了63% ;就职业来说,腾冲籍的华商占了38%。闽侨陈起森1925年编印的(华侨宝鉴+缅甸北部∗列出了缅甸北部全部的华人商店,据此,杨发恩将缅北各地腾冲华人商店的数目在(和顺+华侨卷∗中绘成表格,从该表中可知,上世纪20年代中期,南坎没有一家腾冲籍华人所开的商店,可见当时南坎并没有多少腾冲华人。!虽然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1942年日军进入木姐前有着10多年的时间间隔,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相对较稳定,该地区地广人稀,并没有出现中国移民大量外涌的现象。可以想见,从1925年到1942年这10多年间,以自然速度增长的南坎华人在人数上难以达到很大的规模。作为南坎管辖下的一个小镇,木姐那时的华人人数应该更少,这就从侧面印证了前文傣族老人所描述的1942年日军进入之前木姐华人的状况是可信的。

(二)1945年之前木姐华人与瑞丽汉族居民的对比

据(瑞丽市志∗载:汉族迁入瑞丽的时间,上溯最早始于明,三征麓川−之后,为了巩固边防,陈用宾在勐卯建关筑城,并大兴屯田,留下了部分亦兵亦农的汉族戎卒,可谓汉族进入瑞丽(勐卯或麓川)之始。清代至民国,特别是滇缅公路开通之后,随着商业的兴起,部分汉族商贾来到了勐卯,民国(勐卯地志∗载:,汉人,多系内地之人,因经商留居成家,渐次繁殖..所属人口一千零一十。−但全境汉族不多,直至解放前夕,汉族人口还不到总人口数的1% ,且多住山区,坝区的汉族极少,大批汉族进入瑞丽,是解放后的事。∀1950年5月,瑞丽解放, 1951年瑞丽的总人口才5180户、28751人,#即使按照解放前夕当地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计算,当时瑞丽的汉族人口不过200多人。直至1990年,瑞丽总人口才20227户、81639人,少数民族占60%以上,其中傣族最多。汉族人口在坝区的多为国营农场的工人,其次是军人、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商人,其他汉人就住在山区。坝区的汉人多数是1950年后陆续从外地迁入的。

与瑞丽相比,木姐在吸引汉族移民方面具有以下劣势:第一,木姐在被定为缅甸的边贸城市之前是南坎县管辖的一个镇,而瑞丽是一个县,辖有勐秀、户育、弄岛、姐相、勐卯、姐勒、畹町等七个乡镇,木姐镇的地理面积远小于瑞丽县;第二,木姐与瑞丽有相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同处一个坝子,但木姐在1897年之后辖于缅甸,在大英帝国的管辖之下,汉族移民进入木姐比进入瑞丽困难得多;第三,瑞丽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比木姐更丰富,商机也更大。

1951年,属于中国领土的瑞丽县的汉族人口只有200多人,那么,在1942年日军进入之前木姐镇的华人人数应远小于这一数字,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前文傣族老人所言的可信性。

三、1945年之前木姐没有出现华人社会的原因
华人社会是一个凸显华人文化特色,有一定规模并与其他族群相区别的华人群体,从上文所述可见,木姐在1945年之前并没有出现华人社会,其原因何在?

(一)木姐历史上强大的地方政权及后来殖民政权的存在不利于外来华人族群的生存

在1897年之前木姐属于中国的时期,勐卯地区长期存在强大的地方政权,这些地方政权拥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时常与中央王朝对立。勐卯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面对着汉族人的中央王朝,自然不会乐意让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其辖地,以防汉族移民势力强大后成为中央王朝制约其权力的工具。因而,勐卯地区强大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阻碍了该地区的汉化进程。正是由于勐卯地方政权时常与中央王朝对立,该地区经常遭受中央王朝军队的讨伐,时起狼烟,特别是自元代以来至1818年征缅战争结束这一时期更是战乱频繁。正如(德宏州志∗所载:德宏地处祖国的边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元代以来,境内多次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除了与中央王朝的战争外,勐卯地方政权还时常与周边其他地方政权发生争夺领土的战争。元代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 ,勐卯路的辖境为勐卯(瑞丽)、勐腊(盈江)、勐底(梁河)、遮放(今遮放坝)、勐焕(今芒市坝)、勐克(今保山地区)及境外一些地方,后来勐英、勐密、景老、耿马的部分地区以及其东南方的景迈、景线、景栋、景洪、腊门、腊光等地,甚至勐卫丽萨(今印度阿萨姆邦)都在其控制之下,原来的六路多数被其兼并。及至明代前期思伦法在位期间,麓川兼并了其他各府,除车里、元江、景东外,云南省西部、西南部所有傣族分布地区及缅北地区尽为其所占。后来思任法继位,发誓要恢复其祖父思伦法时的强盛。思任法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率兵西侵勐养,其后继续东征西讨,果真恢复了其祖父时的极盛时期。!据(瑞丽市志∗载: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缅甸、麓川奏木邦侵夺其地,降敕谕还之。

正是因为战乱,勐卯地区对外出谋生或经商的汉族移民没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在木姐被永租给英国后,那里并没有多少汉族移民,也就是说并没有多少华人。

1897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木姐后,虽然中、缅边境地区战争不多,但是对汉族移民来说,此时的木姐已属于外国领土,英军士兵驻守边界,移居木姐比以往更为困难。

(二)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外来移民缺乏吸引力

今天的瑞丽是”口岸明珠”,木姐是缅甸的深圳,可是历史上的勐卯坝子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首先,它的卫生状况差, 1950年之前,瑞丽是有名的”烟瘴之地”、”超高疟区”。当地民谚说:”栽秧忙,病上床,秋后谷子黄,闷头摆子疟疾似虎狼”;”要到勐卯坝,先把老婆嫁。疟病发病率高达总人口的40%。其次,气候条件比较恶劣,洪涝灾害多,”三日无雨大旱,一日下雨就涝”。再次,就木姐而言,坝子耕地面积不足,山区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瑞丽市志∗载:由于缅寨土地少,历史上多向中方边民租种土地,形成复杂的过耕关系,随着土改合作化运动,过耕关系一度为群众私下解除。#至于山地的情况,由于缺少水源,不能进行有效的灌溉,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只能种一些玉米、甘蔗之类的作物。最后,直至日军到达之前,木姐镇都只有20多个寨子,平均每个寨子大约有20来户居民,市场很小。明清时期,木姐不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上,当时西行入缅的主线即是(滇志∗所称贡道之上路:由永昌(保山)至南甸(梁河)、干崖(盈江)、陇川、勐密(今缅甸勐密)、缅甸(今缅甸阿瓦),直至摆古(缅甸勃固),所以来往的华商不多。

{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难以吸引外来商人

虽然1826年英国占领了下缅甸的部分地区,缅甸开始卷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开始了其近代史进程,但是上缅甸,特别是缅北边境民族地区,直至缅甸1948年独立时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商品经济欠发达。另一方面,缅北边境民族地区长期由当地土司治理,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品交换程度低。木姐地处边境地区,直到1956年还是由当地傣族头人所治理的,!以上两点,可以由瑞丽这边的经济情况进行佐证。据(瑞丽市志∗载,解放前,瑞丽坝区处于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阶段,山区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生产力低下,,种一山、收一筐、种一洼、收一岔− ,昔日,无街场市面,商务极其萧条−。1950年,仅有1个3人国营贸易小组,经营300多种商品,其中国货占10% ,外货充斥市场”。

(四)当地强势的主流文化不利于华人文化的凸显

木姐地处瑞丽江之南,先属勐卯,后属木邦,前后两者皆属同一民族傣(掸)族的聚居地。及至缅甸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傣(掸)族依然是上述两地的世居主体民族,有着强势的主流文化,再加上汉文化与傣族文化在宗教等方面的相近性,汉族移民很容易被当地同化。这一点反映在瑞丽的教育情况上。据民国(勐卯地志∗载:勐卯素未兴学,不闻读书之声,勐卯僻居边徼,民尽夷族,文字不通,语言各别,教育尚未萌芽,一因地瘠民贫,无人倡办,再因人无进取之心,从未获读书之益,固莫由兴举。#1950年,坝区仅有1所小学,其中学生30人、教师1人,山区仅有3所教会学校。∃相比之下,地处国外的木姐的华文教育应该更落后。另一方面,在坝区,也就是在傣(掸)族头人控制的地区,除了一些流动的华商之外,华人移民一般很难在那里定居,只能分散于大山之中与一些山地民族杂居。这不利于一个凸显华人民族文化特征的群体的出现。

四、20世纪40年代末木姐华人社会的出现

1945年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车,远征军与盟军收复缅甸后,滇缅公路也全线通车。%随后,原来回国避难的旅缅华人又陆续返回缅甸,&原木姐华人也在战后返回木姐。云南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军队残部从云南逃跑,带着不少云南人逃到了缅甸、泰国,/如1952年8月,流亡境外的蒋军余部在木姐集结兵力,声称要强渡瑞丽江,占领瑞丽城。0还有很多中国西南地区的地主豪绅、不理解共产党政策的平民百姓逃往缅甸,如瑞丽在解放前夕边民外迁2000户,虽然绝大多数是傣族,但其中也还是有部分汉人的。1由于缅甸独立后关闭了滇缅公路,中国移民只好通过传统的滇、缅商贸路线入缅,瑞丽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所以大量华人由瑞丽进入木姐,木姐成了到达缅甸其他地方的中转站之一。其中一部分中国移民因为缺少路费或是想在中国政治气氛改变后再回家乡等各方面的原因而留在了木姐,导致木姐华人人数大增,从而出现了一个凸显华人文化特色的族群。

(一)木姐华人社会出现的标志

首先是华人庙宇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末,木姐华人在木姐镇区内修建了一座观音庙。据木姐的老华侨介绍,当时的庙宇很小,只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庙里供奉着主神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两边还有其他几个神。这座小庙是当地华人祈求神灵保佑、宣泄宗教情感的去处,每逢婚丧嫁娶,总要到庙里去祈求吉日良辰;每遭天灾人祸,总要前往庙里请求神灵消灾降福;每遇家人出远门,总要到庙里祈求平安。对观世音菩萨的虔心既凸显了华人传统的宗教文化,表现了华人的一种心灵寄托,也是当时漂泊在外的华人势单力薄、无依无靠的一种表现,或许神灵是当时逆境中华人唯一能够求助的对象。同时,这座小庙也是当地华人联络乡情与宗族情感,商讨华人社会内部事务或与华人族群相关的事务的地方。该庙1983年扩建后沿用至今。

其次是组建了功能尚不完善的华侨会。木姐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华侨会这样正式的、组织完善的、功能强大的华侨会,只有一个由当地华人社会中比较有名的侨领或头人为了华人群体的利益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松散团体,虽然也叫华侨会,但没有会馆,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遇到与当地华人社会或华人族群有关的情况,那些侨领和头人们才会临时聚集起来到观音庙里商讨对策。所以,那时的观音庙又被当成华侨会馆来用。当时,木姐除了华侨会之外,没有别的华人社团,因为华人多数初来乍到,摆在第一位的是谋生。一些同姓氏、同地域的华人相互之间帮扶较多,但没有形成团体,倒是一些国民党残军的将领在没有撤离木姐之前充当了华人领导者的角色,当时的华侨会受他们的指挥。

再次是创办了木姐华侨学校。据木姐华侨学校的内部文件(发展中的缅甸北掸邦木姐市华侨学校( 1948)2006)∗记载:1948年,当缅甸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迎来独立时,华人和缅甸各族人民一道为之欢呼,热烈庆祝。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木姐地区的华侨华人于同年创办了,木姐华侨学校−。当时木姐华侨会的会长是黎信初,校址选在市区北面,今泰安公司商号后面荷花池旁的空地,仅三间简易楼房,学生50多人,老师两名,分成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四个班。!华人子弟上高小就得去南坎,上中学就得去腊戌或瓦城(曼德勒)。由于路途遥远或交不起费用等方面的原因,华人子弟多上完初小就辍学了。1948年木姐的华校学生比瑞丽1950年的学生还多,这主要可归结为两个因素:其一,当时木姐华侨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傣族华人的子弟,汉族学生的实际人数没有那么多;其二,因为当时滞留木姐的华人中,从中国逃出去的地主豪绅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对子女的教育比较重视。

(二)木姐华人社会形成初期华人的生活状况

由于木姐坝区为当地的主流民族傣(掸)族所居住,再加上木姐坝区的土地比较紧张,刚到那里的华人很难在坝区获得土地,主要靠做些小生意或靠某种手艺来维持生计。据当地的老华侨回忆,一些稍微有钱的华人就在中、缅边境做贸易,或者做小额贸易,或者参加边民互市,这一类华人占30%左右,他们往来于木姐与瑞丽之间,木姐与腊戌、瓦城及缅甸的其他地方之间,其中一些人落户于坝区成为手工业者,而还有大约50%的华人慢慢进入山区从事农业,主要是种大烟。∀这种华人的职业分布情况与其他云南籍华人聚居地方的华人职业分布有所不同。方雄普对一份密支那1947年的(上缅甸云南同乡会会员名册∗中4457个会员的资料进行了分类统计,工人占45%,商人占38% ,农民占16%。由此可见,那个时期木姐华人从事农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上缅甸的平均水平,工人、自由职业者的比例明显偏低,这正好反映了木姐当时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发达的状况,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木姐华人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当时,木姐华人为了融入当地社会,几乎都穿傣(掸)服,学说傣(掸)语。用当地华人的话来说,就是华人客居他乡,必须入乡随俗。据一位1952年就在瑞丽当兵后来又转入姐告农场工作的85岁的汉族老人回忆,当年他们在姐告边境巡逻时,随时可以看见木姐镇内的人员流动情况,除了一些滞留在那里的国民党特务和残军穿着汉服外,那些往来于边境做生意的华人都穿着傣服,他们也不想让中国政府知道他们是逃出去的华人。这一点在几位傣族老人那里都得到了证实,有时,如果他们不开口说话,口音与当地人有差别,我们还真的认不出他们是汉人。当时多数华人尚未取得当地的合法身份,政治地位无从谈起,当时的客居心态也让他们无心过问政治。华人当时的目标就是借土养命(一位老华侨的原话)。华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正如一位眉缪侨领所说的:我们寄人篱下,但求日子平安,不是过分让人看不起就行了。但是在文化上,华人在竭力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又尽力维护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他们修庙宇、叙乡情、学华文、贴春联。

五、结 论

木姐华人社会20世纪40年代末才形成,综观木姐华人社会形成的过程,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第一,木姐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华人社会的形成。缅甸独立后关闭滇缅公路,中国移民只好通过传统的滇缅商贸路线入缅,瑞丽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所以大量华人由瑞丽进入木姐。上缅甸地广人稀,很多华人之所以选择留在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木姐而不迁往其他各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木姐紧挨着中国,持客居心态的华人总想着在国内政治气候改变了之后能重返故里,选择留在木姐是为了日后回家方便(一位老华侨语)。这也解释了木姐华人与祖国联系紧密且同化程度低的原因。

第二,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政局的变化是木姐华人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木姐在20世纪40年代末还是一个土地贫瘠、只有若干小寨子的无名小镇,既无丰富的资源,也无诱人的商机。然而,就是从那时起,很多中国移民不断涌入,华人社会开始形成,开启了它的历史进程。20世纪40年代后期之所以有大量中国移民离开中国,抗日战争后中国政局的变化是其主因。在中国历史上,政局动荡、王朝变更不胜枚举,但是在封建、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局动荡和王朝变更都没有改变社会的根本制度,封建势力始终居于统治地位,统治阶层的权力斗争和农民革命都没有带来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1921年开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革命对象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与恐惧和不理解革命的中、下层民众构成了木姐逃亡华人的主体,在人数上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作者:陈丙先,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厦门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