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家华 : 为了遗忘 — 抗战赴戎机,远征从军行 (三)

五,缅北大反攻

1. 二越野人山

一九四三年,日军已经完全切断了中缅之间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并企图切断正在修建中的中印之间的战略大动脉——史迪威公路,以此牢牢据守缅北重镇密支那,并遏制中国抗日战场急需的战略物资的补给。

形势岌岌可危。

一九四三年冬,部队开始向印度东北边境转移,驻军于利多。为打开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并配合东南亚盟军的总反攻,当务之急,是收复密支那。

一九四四年四月,史迪威将军组织了一支突击队,拟从利多出发,越过野人山脉,进行秘密渗透,奇袭密支那机场。计划拿下机场后进而利用该机场,进行大部队空降,并可大量输送战役需要的武器弹药给养等物资,从而完成对密支那这个战略要地的易手控制和保卫。

史迪威挑选了三十师、五十师各一个步兵团,二十二师一个炮兵连,就是我所在的第二营第三连,加上美国部队一千多人,展开了闻名中外的密支那突击战——密支那之战。

我们第二次穿越野人山区。

记得第一次穿越野人山区,是一九四二年五月,缅甸战役失利,一支中国军队向东北撤,要撤至云南,中途必须穿越野人山,七天的给养,我们坚持了四个半月,艰苦卓绝。我在这一支其中,这一支部队走出来的不到两三成。另一支中国军队由杜聿明将军带领,向西北撤,要撤至印度,也是必须穿越野人山区,四万多人进去,出来只八千人。

两年后,我又要沿着原来另一支西北线撤退的路线,反向上溯,重新穿越野人山区。因为日军已封锁了各个战略要地,我们又是秘密突击,没有选择。

野人山脉,依然是荒无人烟,崎岖陡峭,骡马背驮炮件辎重,行进更是十分困难。那些第一次穿越时经历的恶劣天气和自然天敌,再重新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艰苦卓绝。

继又通过胡康河谷。一片丛莽,深可没人,无路可循,依靠指南针探索着艰难前进。

我们的身体健康再一次遭受极大打击和摧残。行数日,我忽患病,头痛欲裂,饮食不进。连部美军联络官华克(Walker)上尉设法把我用联络飞机送回利多后方医院紧急治疗。部队正在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眼看马上就要投入战斗,而我,却被送进后方医院。我在医院里又如何呆得下去,三天后,病况稍愈,勉强能进饮食,我即搭便车辗转归队。

2. 密支那之战

战斗已经打响了,山炮兵已经进入了阵地,我来的正是时候。

密支那地处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孟拱河谷,东南频江,为缅甸的南北动脉密支那铁路的重点。西控印度,东控滇西,为缅北战略要地。

突击队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果然一击而中,突袭机场成功。

接着,源源不断地空运来三十师、五十师和其他部队,以及大量武器、弹药和给养,给攻克密支那造成极为有利的态势。继而我军攻占了火车站,步步向纵深推进。但顽敌固守不撤,势成胶着拉锯。

我炮兵连奉命支援五十师步兵团,在左翼进攻。

我将观测所设在灌木丛中一棵较大的树上,指挥射击。三发炮弹,即击中敌后公路上疾行的敌军军车阵。之后,步兵团指挥所要求消灭的其他目标,我们配合默契,指挥精准,一一击毁。可是敌人很快发现我观察所所在,一发炮弹落在树前方不远处,第二发炮弹落在树的后方。糟糕!敌炮已经对我构成“夹叉”(Fork)。我来不及爬下树来,一个飞跃,跳到地上,迅入掩体。说时迟,那时快,果然,随着我入洞,第三发炮弹迅即击中该树,顿时枝干折断,树叶灰飞烟灭。

每天就是这样枪林弹雨,九死一生,跟敌人斗智斗勇。个人的安危生死,真是无暇顾及,满脑子就是要歼敌,要胜利。

随着步兵线的推进,炮兵观测所也紧跟前进。但在丛林作战中,炮兵观测所的设置很困难。我决定一人带一部报话机,只身紧跟步兵一起推进。

在茂密的丛林中,前边三十公尺处,发现敌人一个暗堡,稍稍高出地面,正在喷吐恶毒的火舌,有不少弟兄已经倒在暗堡前边了。好啊!你这条毒蛇!我指令,第一发炮弹得远弹,第二发得近弹。可是第二发炮弹就落在我的身后爆炸,自己身处在 “夹叉”之中,我自己处境也很危险。再加修正,第三发命中目标。“全连一一齐发!“ 一阵猛射,日军暗堡飞上了天。

密支那战役中我连共发射炮弹三万六千多发。连炮筒的来复线都打坏了。我连以一个连支援了步兵两个团,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我也取得了“神炮手”的称号。

缅北大反攻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开始秘密迂回渗透算起,直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五日结束,历时八个多月,我参加了全程。除了穿越原始无人区的艰难迂回深入,与敌时而遭遇战,短兵相接;经常是陆空立体战,打得一片火海。

这次战役,我军明显占上风,日军节节败退,我军步步紧逼,节节推进。

其中最著名的密支那战役从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开始,直到同年八月四日结束。期间,我在积水的掩体和壕沟里整整呆了七十八天,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终日作战,神经紧绷,更不断受到缅北丛林里蚊虫等的攻击,潮湿湫隘,夜不能眠。精神紧张亢奋,身心疲惫焦瘁,人真是快撑不住了,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我的心里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与兴奋,我的家仇报了,我为国出力了。

后来我从一面虏获的太阳旗上看到”某月某日金山登陆“的字样,原来,当面之敌,正是杀害我父母幼弟,杀害我父老乡亲的侩子手。真是鬼使神差,老天有眼,让我亲自参与和亲眼见证了冤家部队的灭亡。

密支那之战到八月五日胜利结束。此役为缅甸大反攻之决定性的战役,奠定了打通中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战略基础,整个战局以此为转折,变一直被动为主动了。

密支那战役歼灭日军三千余人,日军逃脱约八百人。我中美联军业也伤亡重大,阵亡达六千余人。我连连长成其事也为国捐躯。

又有如此众多的抗日将士血洒战场,献身正义事业。我们还活着的人,欲哭无泪。我们要坚强地活下去,完成烈士们未竟的事业。

此役后,我调任二十二师炮二营任上尉副营长,调在师司令部(师长李涛)当作战参谋。

一次 ,奉命坐侦察机为步兵团前进侦查瑞丽河渡河点。为了侦查清楚,我要求美军驾驶员飞得低些,更低些。他答道:再低,步枪一枪就把你打下来了。他不知道飞得高,是安全了,但我无法抵近侦查,无法了解江面宽度,水深和流速,

仗打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比巩固,扩大战果更重要呢。

之后乘胜追击,连克八莫、腊戌等地,步步为营,不断推进。

六,胜利归来

1. 怀念史迪威

史迪威将军1883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早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一战,曾任美驻华使馆武官,多次来华。二战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史迪威奉派再次来华,先后主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等,战争经验丰富。

密支那战役之胜利,一面固然是由于中国部队与美国部队不畏艰险,深入敌后,英勇奋战的结果;同时,也应归功于驻印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卓越指挥与伟大魄力。他不同意东南亚盟军统帅蒙巴顿的从海上进攻仰光以收复缅甸的计划,而决然用蒙巴顿认为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设想,在雨季到来时从印度通过蛮荒闭塞的野人山区奇袭密支那。

史迪威将军当时六十多岁了,戴着一幅眼镜,干瘪苍老,身材瘦弱的一个小老头。穿一身士官服装,背一支卡宾枪,像个伙夫似的,平易近人。在行军与作战时,经常与中国官兵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深受中国驻印军官兵的爱戴。

继滇缅公路屡遭封锁,炸毁之后,另一条战略大动脉中印公路艰难打通修建成功,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这条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密支那之战,他选派的炮兵连就是我所在的炮兵连,因为我连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加之我略通英语,他对我这个普通军官印象比较深刻,问我战争结束后愿不愿意跟他去美国,我婉转的谢绝了他的美意。我的恋人,我的兄弟姐妹都在中国;再说,战争结束后,我还是要回去教书的。

一九四六年十月他在美国旧金山因病逝世,终年六十三岁。我曾有诗悼念他,刊于当时上海的《申报》《自由谈》上。

2.南京受降

不久,部队奉调回国,驻军昆明。

当时,在昆明西山办有一个“作战人员训练班”(美方称之为G.S.S.)。课程以美国利文沃斯参谋学院战时课程为依据,招收各部队少校以上参谋人员参加。师长李涛派参谋主任赵照上校和我参加,因我当时是上尉衔,还不够,师长命以少校衔上报。

在训练班受训不到半年,二十二师又奉调赴湘西安江整训。整训期间,苏军已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二次世界大战已胜利在望。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夜晚,电讯传来,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霎时间,手枪声,步枪声,机枪声、伴着手榴弹的爆炸声,喀喀喀喀,蓬蓬哒哒,响成一片。各步兵团、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连的弟兄们,涌在一起庆祝抗战胜利。

官兵们在放声大笑,在引吭高歌,在互相紧紧拥抱,在哭泣流泪。

一股欢乐而又酸楚的情绪袭上我心头:终于盼到这一天到来了!八年了,历经多少艰难时刻,历经多少生死关头,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感谢父母在天之灵的保佑,使我得以活着回来。每次我遇到危难险阻,总能化险为夷。我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我,鼓励着我:儿子,好好干,不要怕,没有事!要活着回到祖国。我的勇气与力量来自父母亲和祖国。

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赴南京受降。

新六军军部需要派遣一批炮兵干部随先遣团直飞南京,办理接收日军炮兵事宜。我被任命为新六军直属炮兵第一营第一连连长,于九月初和其他炮兵干部同飞南京。

这是我第三次来南京了。

记得第一次在一九三一年冬天,“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团到南京请愿抗日。当时我还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国民政府的广场上,等待蒋委员长出来。当时天下着雪,我们等了一天一夜,又饿又冷。终于听到军乐齐鸣,委员长出来了。

我们向他请愿抗日,又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三省!”等口号。还记得当时蒋介石高声说:我蒋介石是革命的,我蒋介石是抗日的。抗日的事由政府管。你们是学生,回去好好念书。

第二次是在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事变后迁都前夕路过南京。

这次回来,南京街头弹痕累累,冷冷清清,满目萧条。想到南京沦陷时日寇疯狂屠杀我三十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真是魔鬼附身,罄竹难书。

当时,日本在南京驻有一个炮兵大队。司令部派我去接收该大队。

我带了一个勤务兵谢金山,佩一支4.5口径手枪,谢金山背了一支冲锋枪。我们骑了两匹马,从南京东郊的孝陵卫营房直奔该大队驻地。该大队存有10.5公分榴弹炮十多门,骡马五百多匹。迎候我的是一个日本少佐。事前已经联系好了,无须我多费口舌。我带领着炮队,五百多匹骡马,浩浩荡荡,顺顺当当地通过中山路,领回孝陵卫营房。

我骑着我心爱的“腊克斯”,在马上身干笔直地随着马步上下律动,前后指挥着照看着。日本少佐竖起大拇指阿谀说:你的,骑马的,大大的好!我目不斜视,不予理睬。日军一向穷凶极恶,不可一世。此时的他们,缩头耷拉脑,还不忘向中国军人谄媚。

经过检查,我发现炮体上缺少必要的部件。鬼子此时还不忘捣乱搞鬼,想让大炮成为一堆废铁。他们“投降”心不死,还想要较量一下中国军人的智慧。

当时,我们大部队还没有到来,人手稀少。我和谢金山没什么好怕的,命令日军交出全部部件,气度肃杀,正义凛然,日军只好配合服从,全部上缴。

之后,我暂时在孝陵卫营房训练这支受降的日本炮兵部队。

3.重逢时刻

三个月后,部队奉命从南京过长江开赴江北。

日寇已经投降,显然,这是要去对付在江北一带活动的新四军。当时,我虽然对共产党没有什么认识,但是,我投笔从戎的初衷是要打日本鬼子,如今,日本投降了,国难家仇都报了,我的任务完成了。现在兄弟打兄弟,我从未考虑过。再说,我本来就是个教员,是个书生文人,我要回去,回到上海去,重返杏林,重执教鞭。我已经三十二岁了,我的未婚妻已经等待我八年了,我要回去结婚。那时吾弟已先回沪,两妹在沪读书,都需要我的照顾。

在部队开拔的前一天,我奉命到下关侦察好第一天行军的宿营地后,当晚,我征得新六军炮兵指挥官张树炽的同意,请了长假,离开了部队。

一九四五年底,回到了上海。

我的未婚妻和她的哥哥到上海北站热情地迎接我。

我战前的同事像接待凯旋归来的英雄似的用盛宴欢迎我。

抗战八年归来,我两袖清风。记得在印度驻训时,我用积攒的军饷,买了许多宝石,因为印度当时物价很低。我用一个袋子装好,托一位回国公务的朋友带回上海给我的亲人。战乱年代,车子掉下悬崖,东西都失落了,还好人未亡。我历来财运不好,韭菜命,长出来一些,就被割掉。与那些战死沙场的战友相比,我能生还,看到胜利,还有什么比此更幸运呢?!钱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

我只给我的老岳母一把虏获的日本军刀,她把它挂在床头,用来“压邪”。送给我未婚妻一面日本军旗,一支美国派克51型自来水金笔,算作结婚的唯一礼物。

当时,新六军司令部已移师驻扎上海江湾。

一天,新调升军长的李涛派副官找到了我,要我到司令部去一次。李涛是很赏识我的,我猜想,他准是要我留下,不让我走。果然,我和爱人一起去见他时,得到了他和夫人极为热情的接待。收音机里播放着《何日君再来》的乐曲,他问我为什么想走?我坦诚直述了我的想法和考虑。

他承诺说,我们的婚礼部队包了;我的弟弟和妹妹,也可以到部队来;他们今后的婚礼部队也包了。他又说了许多在部队里呆下去的好处,诸如:你的文化底子好;黄埔系出身;经言丰富;年轻有为;经校官干到将官没问题,只要坚持下去,谆谆劝导我留下。最后,他缓缓地,一字一顿地说:如果,我不同意,而你还是要走,这意味着什么?你考虑过吗?我说:好,军长,让我回去好好想想吧。

窗外天色黑沉沉的,已十点多了。他亲自驾车送我们到大世界附近,我不要他认识我们的住处,一再道谢而归。

平心而论,李涛军长待我不薄,他又是个优秀的职业军人。可我去意已决,我亦“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和我的父辈祖辈一样,神往于过一种和平宁静的教书生活。

没过多少日子,新六军开拔到秦皇岛去了。我进了上海市工务局当公务员。

一九五0年八月,响应国家支援东北的号召,我携家远适沈阳,在一所省重点中学一干就是几十年。文革期间由于我的国军军官身份,受到严重冲击。之后云开雾散,我又重回我所钟爱的校园直到退休。虽然抗日战争时我已在前线浴血奋战为国效力了,按常理享受“离休”待遇绰绰有余,但我无怨无悔,与太多太多已经为国捐躯的战友兄弟相比,我活着,就足够幸运和感恩了。再者,我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的官至将军,有的荣任大学校长,……, 他们对我都特别尊重敬重,我心甚慰。

八年真实的抗战经历,浴血硝烟,血肉生死,精神熬炼,与敌寇拼死于生死之间,死亡时时刻刻紧随,真正的九死一生,非亲历者无法体会其残酷惨烈。和平时期,过往的画面,时绕清梦,感慨万千。

安息吧!我亲爱的战友兄弟,你们永生!!!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为了遗忘,不会遗忘。

【作者简介】

奚家华(1914-2002)生于上海。战前在上海教书,抗战爆发后,国难家仇,他弃笔从戎投考黄埔军校,之后辞去黄埔教官之职,参加中国远征军,奔赴印缅与日军作战,意在保住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大动脉的源头。他两次穿越生命禁区—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野人山。他飞越驼峰航线,赴印度蓝姆伽军事基地接受魔鬼式训练。他在闻名中外、改变战局的密支那战役中的关键作用,使他与盟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结下个人友谊。日本战败后,他作为炮兵代表飞赴南京受降。他独特传奇而又九死一生的抗战经历,却在文革中受到严重冲击。拨乱反正后,奚家华先生重返校园,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桃李满天下。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