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上海医学院抗战西迁昆明白龙潭的岁月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战烽火中,作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立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现更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了保存医学的火种,迁至昆明白龙潭,后又于1940年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迁回上海。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国立上海医学院新校舍、新建成的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被日军霸占。

“在1939年上半年的一个纪念周上,朱恒璧院长正式宣布“日寇侵华,其目的在灭亡中国,国立大学又是振兴中华的希望所在,与日本侵略者水火不相容;在日本控制区内,绝不可能有国立上海医学院生存的任何幻想,不认清这一点是极端有害的。总之我院绝不与敌伪发生任何形式的接触,本院决定暑假中继续上课,并于秋季内迁大后方,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到时由吴绍青教授带队统一行动。”朱恒璧与应元岳先到内地勘察筹备内迁校址。上海教务由张鋆主持,临床由乐文照负责。”

1938年秋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朱恒壁教授来到江西永新,有意将上海医学院从上海沦陷区租界内(人称孤岛)迁昆明。经与国立中正医学院王子玕院长商谈后,中正医学院也决定迁往昆明与上医联合办学,加以长沙大火等情势逼迫,经教育部批准,紧急迁往西南,由永新出发,经过坐民船、火车、步行、汽车、出镇南关(友谊关)经河内转入昆明。

1939年,国立上海医学院做出内迁安排:一部分教职员暨二、四、五提级全部学生及六年级的部分学生,携带医用仪器、图书等,于暑假起分三批陆续内迁抵达昆明,
选择距昆明城六七公里之地白龙潭(简称“滇院”)为院址,即时兴建简易茅草房,在建房时学生借住昆华师范,上课借用青年会礼堂。

在1939年初,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上海乘轮船途经香港到越南海防登陆,而后改乘滇越铁路前往云南。从越南平原进入云南崇山峻岭的那一刻,师生精神大振、全体起立,不停含泪高唱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1939年春学院正式迁到白龙潭院址,但由于创立于抗日战争初期,向国外订购的大批仪器及图书,均无法进口,除拥有120台蔡司显微镜外,教学设备非常简陋,“南方协和”的设想,也成了画饼。按照原来的协议与国立中正医学院联合教学,但两院的机构、行政财务均各自不变,教学方面因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和进度不完全一样,也不可能全部合班上课。当时中正医学院只一二三年级三个班次,而上医则从1-6年级均齐全,后来学校从白龙潭再搬到北门街,离西南联大很近,暂以教会医院惠滇医院为实习医院。上医四年级以上学生在昆明城内北门街租了一栋房子,开设一个门诊部,在那里既可以上临床课,又可在门诊部进行教学实习。

学校的教学设备非常短缺、简陋,仅有的120台蔡司显微镜几乎是学校生物学实验室的全部家当。


1940年以后,轰炸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仅1940年10月一个月,日军空袭昆明21次。昆明告急,学校再迁重庆,在重庆歌乐山(简称“渝院”)下重新建校,直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才迁回上海。

上医在重庆歌乐山的校舍大门

文章来源:上海医科大学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