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 — 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

吴佩衡(1886–1971),男,四川省会理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云南中医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云南省中医学院第一任院长。吴氏医术精湛,擅长中医内、妇、儿科,深入研究仲景学说,对阳虚阴寒症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流派,推崇《伤寒论》“温扶阳气”之法,以姜附温热大剂力挽沉疴,对附子的临床应用有独到之处。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为中医药事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世人所赞佩。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谈》、《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

1886年5月11日,吴佩衡出生于四川省会理县鹿厂区银坡村一个耕读家庭。会理位于四川最南端,吴佩衡在文章落款时常署“蜀南会理吴佩衡”,即缘于此。会理与云南省一江(金沙江)之隔,吴佩衡自幼读四书五经,后因家境贫寒,靠种田已很难生活,遂弃农从医。18岁到会理县城林春堂中药铺,拜当地名医彭恩溥为师,入医门当学徒。1921年离乡来云南。初到昆明,欣闻名医不少。他虚心学习他人经验,但不盲目跟从,用自己的方法医好了不少病人,令当地同行吃惊不小。中年以后,吴佩衡集中精力深研仲景学说,倡导经方学理,强调阴阳学说为中医理论的精髓,辨证论治是临床诊疗的准则,冲破了当时某些世风俗习。他尊古而不惟古,力求实际,大胆创新,古方今用,拯救了不少垂危病人。时一高官的独子患伤寒病,病势垂危,奄奄一息,经中、西医多次治疗均未获效,已宣告无救。吴佩衡照仲景法,采用大剂四逆、白通诸方,一举而险除。吴佩衡回春绝技,最突出地表现于伤寒坏症、肺脓疡、阴胆症、肝水肿等阴症险疾上,经他放手治疗,都得救治痊愈,显示了他在医术上的超群技艺和个人胆识。逐渐名扬全市。

他在中医事业上成效显著,声名远播,1956年、1959年两次上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文教卫生群英大会。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云南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云南中医分会副会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常委。

吴佩衡从事中医医疗和医学教育工作60余年,擅长中医内、妇、儿科,学术上尤其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和造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吴氏学术流派,开创了云南省经方学理,编著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麻疹发微》、《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多部著作,对云南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外感病的治疗,首先注重表证的及时处理,强调贵在早治、急治,以免导致病邪传变入里之患,此即“善治者,治皮毛”的用意,伤寒表证初起,他能切实地把握住“太阳”这一关,采用桂枝汤、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分别施治,对证下药,往往一汗而解,并且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在方药的配伍及剂量增减上灵活掌握,权衡变通,使之能多发汗、少发汗、微似汗出、不令汗出或反收虚汗,一方数用,均能奏效而不伤正。他对阳虚阴寒证的治疗经验尤为丰富,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的治疗大法,对于人体须当保存“元气”的重要意义有深刻的体会,主张对于阳虚阴寒证的治疗,必须抓住温扶先天心肾阳气这一主要环节,方能获得阳复阴退,克敌制胜的效果。认为扶阳驱寒,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临床上他擅用长沙诸方,很少用滋补药品,采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愈许多阳虚阴寒病证,时值阴寒危笃重证,敢于以温热大剂力挽沉疴。对附子一药,较有研究,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据他多年临证体验,只要谙熟附子的药性,配伍及用量适宜,炮炙煎煮得法,且不违背辨证论治的精神,则其应用范围甚广。依照其理论和方法治疗,不仅能促使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阳虚”、“阴寒”病证得以恢复,而且用于沉寒痼疾或某些危急重症,常能化险为夷。更可贵者,对于因附子煎煮不透而发生乌头碱毒性反应者,他用煎透的附子水或四逆汤加肉桂予与解救,收到显著的效果,这是他匠心独运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在内科杂病方面,他创用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寒湿痰饮咳嗽及寒喘;吴萸四逆汤治疗虚寒胃病及血寒气滞的妇科疾病;以白通汤治愈了体弱神迷,疹出性慢,疹色晦暗的麻疹患儿;以辛温扶阳之剂挽救了衄血、崩漏及寒闭危证;重用当归、杭芍治热痢下重,参、麦、阿胶适当配伍以收润燥养阴之功。他善于运用六经与脏腑密切联系的辨证论治法则,以明辨阴阳为纲,谨守病机,严格辨证,因人制宜,独创一格而又不离法度,故尔常能应手而奏效。他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结合前人的经验,从寒证、热证的各种临床表现,归纳了寒热辨证的基本要领,即热证为“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宏亮,口臭气粗”;寒证为“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真热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真寒证则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临床上不论患者症状如何烦杂多变,疑似隐约,通过全面诊察之后,以此做为指导辨证的要领,则热证、寒证不难以确立,在他的临床治验中,始终贯串着这个精神。

由于吴佩衡在医学上的造诣和成就以及他对中医事业的献身精神,深受医界同仁和广大群众的敬重。1930年被选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执行委员,同年冬季,代表云南中医界赴沪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汪精卫取缔中医之反动条例,1939年选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2年又任云南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兼任云南省中医考试主试委员及云贵考铨处中医考试襄试委员及检核委员。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促进中医学术交流。1948-1950年创办了云南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兼教师之职。解放后,先后任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及云南省政协常委等职,1956、1959年两次赴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及全国文教卫生群英大会,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71年4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文章来源:云南省中医院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