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周德蓉:我为老兵服务是在尽孝

今年已经74岁周德蓉,仍然奔忙在为老兵服务的路上。她是云南“关怀老兵”计划项目办主任、飞虎队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黄埔合唱团团长,活到老、忙到老的典型。

初识周德蓉,是在2011年腾冲迎接抗战老兵遗骸回归的纪念活动上。果绿色的毛衫,短发微卷,皮肤白皙,她当时66岁,但看上去,也就是50岁上下的样子。神采奕奕,说话时声音很洪亮。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让人追不上她的脚步。

在后来的交往中,知道她在抗战老兵志愿者中非常出名,但凡有什么老兵的事,她就是主事者。其后的几年,她成了最忙碌的人。当你问她,年近七旬,为何还要如此付出?她答:“就为尽孝。”对她而言,这同时也是对英雄的敬意。

老兵后代

今年(2015年),周德蓉刚好70岁,是云南“关怀老兵”计划项目办主任、飞虎队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黄埔合唱团团长。年近七旬,她仍然奔忙在为老兵服务的路上,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如今,云南抗战老兵年纪最小的也有89岁,最大的105岁了,老兵们未来的日子已经不多,他们在“归队”前,“我要好好和伙伴们陪好他们,让他们过得愉快、有尊严!”今年,她又有了一个头衔——云南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她更忙了,尤其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她每天的工作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恨不得分身成两个人”。

不管身体怎样,老人权当把这种忙碌当作锻炼。想想自己的父亲,她知道,自己为父亲和父亲这些战友们做得太少了。

周德蓉的父亲杨公柱2006年4月16日过世,终年100岁,现葬于玉案山。她记得,一向身体健朗、神思灵敏的父亲走得突然,在父亲走的头晚,他问周德蓉:“女儿,有什么事需要我帮你的?”“没有,我很幸福。到这个年纪还有爸爸每天关心着我。”“我能活到今天,已经很满足了。”父女俩聊了一些过去,父亲安静地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

“我是一名老兵的后代,但是我对父亲有愧疚。”父亲离世近10年,周德蓉忆及往事,感慨万端。

1945年8月15日反法西斯胜利这一天,周德蓉出生于昆明。父亲杨公柱,黄埔10期学员,招募10万青年学生志愿兵(远征军)常务副大队长,国民党少将,参加过鲁南战役、台儿庄战役、长沙保卫战、松山战役。1941年在昆明巫家坝飞机场任大队长,1947年初正式办理退役手续。

儿时的周德蓉完全不了解自己的父亲,而因为父亲的离家,她从小尝尽了人世的冷暖。尽管母亲一直说,父亲是好人,他打过日本侵略者,是个英雄,“但是,我还是希望不要和他再有任何关系”。

对那段历史的陌生,让年少的她无法接受父亲的去国离家。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的父亲是不被认可的一群人中的一个。

1977年,在河南军工单位工作的周德蓉被组织叫去谈话,按照“返乡投亲”的政策,父亲将要和她生活在一起,但周德蓉断然拒绝。“我为什么要和陌生人生活在一起?”1984年,周德蓉收到一份发自昆明的电报:“小丽,你爸病急住在五华区医院。”再三考虑后,她赶到昆明,那是她隔了28年后第一次见到父亲,“没有激动,什么都没有,我很淡淡地说了句‘你病了?’他也很客气地说了声‘你来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周德蓉深深地误解着父亲。甚至后来,她随了母姓。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老兵后代中并不少见,因历史原因长期与父亲分离,同时也对父亲完全不理解,甚至有后代至今无法谅解自己的父辈。

父亲回家后,尽管父女有了接触,但周德蓉对父亲还是不了解,而父亲对她也十分客气,“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他从来没有跟我讲过。”

对于父亲的历史,周德蓉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和父亲一起生活后,父亲军人天性中的正直、坦荡却让她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他在美国的一位黄埔同学准备来大陆投资一个亿,因为相信父亲,就委托儿子来找他,让他安排中方代理人。”周德蓉回忆,当她得知此事时,去找了父亲,让父亲引荐她,结果被拒绝,“我当时条件不好,要供几个孩子读大学,还要照管他和我母亲,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但父亲说,他不能引荐我,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我经济很困难;同学信他,他不能做有损于同学的事。”因为没有在昆明找到合适的中间人,后来父亲将这个同学的投资意向引荐到了外省。

与父亲在一起的生活中,周德蓉越发感受到父亲的人格魅力,96岁的父亲坐公交车会给孕妇让座,理由是对方两条生命,尽管他年龄大了,但身体还行;去小店吃米线时,她让父亲占座,而父亲往往都会站到一旁,理由是,与其坐着等不如让别人坐着先吃,提高桌椅的利用效率。

渐渐地,随着对父亲的了解,周德蓉从那时起开始了解和寻找那段早已被世人遗忘了的历史,哪怕一点点。

“父亲是一个很低调淡定的人。他不夸大其词,从他的举止气质上体现了当时的抗战军人的气质,与他一样的抗战老兵,不应该被世人遗忘。”虽然只了解到不算太多的尘封历史,但那份埋藏心中多年的误解,却在周德蓉的心中渐渐淡去。


图:周德蓉到百岁老兵吕汝祥家中看望


图:去老兵肖朝清家看望


图:在老兵缪重华百岁寿辰上


图:为石林县老兵毕庭跃庆祝103岁寿辰


图:为老兵李正义读书


图:周德蓉(右一)和马英九


周德蓉

来源:春城文明网

抗日将领杨公柱

杨公柱,杨公柱原名杨向荣, 汉族, (1907年3月8日-2006年4月16日), 享年100岁。 籍贯四川省成都市. 黄埔军校十期炮科生,原国民革命军32军139师步兵连长。参加过鲁南战役、台儿庄战役、长沙保卫战,松山战役。1940年在昆明巫家垻飞机场任大队长,主管航空队的物资运送及阵纳德将军的安全工作。1941年调昆明黑林铺任常务副大队长,负责招幕十万青年学生志愿兵(中国远征军)工作,并两次带领新兵到印度受训。招募工作完成后任远征军11军团71军炮团中校副团长到上校团长,后又调任独立炮团少将团长。1947年初正式办理退役手续回到昆明,后因妻子周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后代,受到国民党跟踪威胁,以经商借口就离开昆明旅居到印度缅甸,1951年底回昆明。1952年回国之后任云南行商工会的秘书长,而在1955年,以旧军官身份被判劳教12年,1975年被特赦,那时候68岁。杨公柱戎马一生,战功显赫,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杨公柱生前回忆,有一次在台儿庄和一群鬼子拼刺刀,他和一个鬼子几乎同时把刺刀刺出去,幸而他的枪身长,先扎进了鬼子的身体,那鬼子嚎叫了一声硬是把杨公柱的枪刺从身上拔了出来,再次向他扑来。他一闪,对手反被杨公柱侧后另一个正要刺他的鬼子兵扎了个正着。两个鬼子刚要抱头痛哭,就被他“扑哧——扑哧——”连着两刺刀全部撂翻了。每次战斗结束,杨公柱都要琢磨琢磨和鬼子拼刺刀的体会,找点对付鬼子的办法,打仗的本事就越打越高了。

  台儿庄战役只是杨公柱在抗日战争中的一大亮点,他在抗战中的亮点还有不少。八年抗战中他七次负轻重伤,身上留下了七个弹痕。有一次,他的腿部负了重伤,医生说要锯掉大腿才能保住性命,杨公柱一听腿要没有了,心想这可不成。于是偷偷从医院跑出来,靠着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生命力,他活了下来,腿竟然也保住了。


杨公柱和夫人周建民2000年在圆通山留影


杨公柱(三排左一)


老兵杨公柱2005年参加飞虎队活动题字,左夫人周建民,右女儿周德蓉

杨公柱(前排左二)参加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留影

云之南华人网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