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迟到的二战勋章 “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总设计师李温平

1984年夏天,美国洛衫矶的一个会场里,一位年迈的中国老人肃立在会场的中央,正在接受美国政府为他单独举行的授勋典礼:高大魁梧的美国罗伯特薛得乐将军郑重地将一枚二战时期“自由勋章”佩带在老人胸前。他就是1943年加人农工党的李温平博士一一我国现代第一位爆破学专家,“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总设计师兼筑路总指挥。由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爆破专家,在修建滇缅公路和“直捣东京”的中印公路过程中与盟军配合,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政府为奖励他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功勋而授予他一枚自由勋章。由于建国后中美两国长期处于隔绝状态,这枚勋章在大洋彼岸等候了38年,直到1984年才物归原主这枚小小的勋章不但记录了我国现代第一位爆破学工程师在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斗争中作出的不朽功绩,更真实地记载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近一个世纪以来科技救国的赤子之情。

临危受命修建滇缅公路

李温平祖籍福建,1912年出生在惠安县城外靠海边一个半农半渔家庭。1934年在唐山交大毕业,获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毕业后,李温平获准停薪留职赴美国本薛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35年夏天,他完成了在本薛尼亚大学运输工程硕士课程,随即转入密希根大学攻读运输工程博士学位。1936年底,李温平回到祖国,正值抗战重心开始向西南地区转移,局势要求这一地区必须马上开辟新的抗战物资运输通道。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我国各大主要城市、沿海重要城市及港口,宣布对我国沿海实行封锁,以阻止盟国援华物资进入中国。在这种局势下,1937年8月,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他建议,分别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这样一来,海外的物资就可以在缅甸仰光上岸,再通过公路和铁路运往中国大西南后方基地。

当时日军正疯狂进攻上海,这座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眼看就要落入日寇之手,40万中国军队在上海拼死抵抗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从上海撤出工厂、抢运物资尽可能地争取时间。因此,开辟新的国际运输通道正是当务之急。龙云的计划很快获得了批准。只是滇缅铁路工程因过于艰巨而暂缓修建,滇缅公路建设则马上进行。

1937年11月初,滇缅公路确定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在缅甸的腊戌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后直通仰光。就在此时,战局急转直下。11月20日,日军占领了上海,进而又攻占了杭州、苏州等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而此时,仅存的国际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由于日军的破坏,运输量大量减少,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一时间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紧急成立,公路建设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但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战前就十分匮乏,加上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的“痒气”能使人患上致命的症疾等传说,使得技术人员招募工作更添了难度。李温平就是这时候后受命修建滇缅公路的。

而建路谈何容易?不但施工机械严重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奇缺;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开赴中原战场抗战去了,征集来的20万名筑路劳工多由老人、妇女和少年组成。李温平担任整个工程的测量和爆破工作,还要亲自指导这支毫无经验可言的老弱妇孺大军在高山峡谷、急流险滩中蚂蚁啃骨头般地,一米米地筑着路。

1938年8月,堪称世界上最崎岖、地质最坚硬、地形最复杂,长达千余公里的滇缅公路全线修通。1938年11月初,第一批军用物资一一-苏联援华的6000吨军火,由英国轮船“斯坦霍尔”号从奥德萨运至仰光港上岸再经铁路通过滇缅公路运往中国境内。当年12月,滇缅公路全线通车。

滇缅公路的建成,震惊了当时的国际社会,各国传媒争相报道,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赞叹“这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得到”。滇缅公路建成后,随着战争的进程以后又不断加以修固改造,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一支重要的交通命脉。

1941年,日军调来100架飞机从越南起飞轮番轰炸滇缅公路,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以日本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内传七少将为指挥官的“滇缅封锁委员会”大破坏行动。据史料记载,日军从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先后6次出动100架飞机对滇缅公路惠通桥段狂轰滥炸,公路员工和民工冒着生命危险随炸随修,护路者死伤无数。危难时刻,李温平被指名再次负责修复滇缅公路。

1941年底,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运输统治局局长俞飞鹏急电重庆公路总部“查滇缅公路现赶铺柏油路面急需熟悉工程兼谙英语之高级工程师一名。兹查该处正工程师李温平极为合适,已准劳德顾问面请其先行供职,即由其处与滇缅路局补办调用手续”。军令如山。尽管毫无准备,李温平接到通知后仍立即赶往滇缅公路局报到。

李温平上任后,奉命将缅甸至我国昆明的滇缅公路改建为双线车道和柏油路面。1941年底,终于完成了畹町至龙陵的第一段沥青路面浇注。以前每天只能通过300辆汽车的土路铺上沥青后,一天可通过2000辆汽车。畹町至昆明过去要走一个多星期铺上沥青并加宽路面后只需三、四天即可到达。有人统计过, 1941年全年共有13万多吨军用物资经铺设过沥青的滇缅公路运往抗日前线。鉴于李温平出色的工作表现,国民党滇缅公路局局长亲自签发了对他的表彰奖状。

“直捣东京”的中印公路

1944年,中美双方在重庆秘密商定,为保证对日反攻的胜利要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一条从印度列多到缅甸的密支那公路,再从密支那经中缅边界37号界桩进入中国云南腾冲、宝山,从而接上滇缅公路。使盟军的军援物资得以从印度顺陆路直接运抵我国昆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印公路。

中印公路的修建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的。修路初始,史迪威在公路起点的印度列多,竖起了一面牌子,上书“此为直捣东京之路”。后来蒋介石宣布,中印公路为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由中美双方对向抢修,从昆明至密支那长约 1200公里,从密支那到印度列多长约1554公里,总长度2754公里,这是我国公路建筑史上首次最多地使用工程机械。在此之前,筑路、养路全靠人工完成修筑中印公路的民工达两万人之多。怒江上的惠通吊桥是1944年7月修复的,这时对日全面反攻已开始,日军在惠通桥西岸负隅顽抗,李温平带着他的队伍顶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将其修复,修复人员伤亡很大。事后,薛得乐上校在总结那段工作时说:“修复惠通吊桥以及被破坏了的50公里道路是滇缅公路的主要工程,原来钢索塔是钢筋混凝土的,有一座已经被破坏,中国军队司令限30天通车,中国工程师们仅用15天就完成了。”

路修到猴桥时,猴桥以西沿高山坡至上的山脊有多处大石山路路基挡住了工程进程,推土机、空压机日夜三班突击施工。李温平向美方建议采用大爆破方法以充分发挥机械效率。结果使工期大大缩短,这也是我国首次使用爆破法于公路建设上。

1945年春,中印公路国内段全部修通。李温平奉命随美军过国界抢修距国界20多公里处的陡璧悬崖路基开方工程。这里的一座长50多米、高100多米,削壁式石山拦住了去路,光秃秃的山上无一插足之处,任何筑路机械无能为力。美国工兵采用贴炸药包方法,在安炸药时因站立不稳落崖牺牲。面对这个巨大的“拦路虎”,薛得乐上校急得团团转。李温平仔细观察分析后,决定顺着石层纹理钻孔爆破,苦战三天三夜后终于斩断了这只“秃老虎”。就这样,仅用两个多月时间,这条约300余公里长、被断言不可能打通的路段打通了,这条路的贯通被誉为我国近代筑路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1945年1月20日,中美双方筑路人员会师在密支那。当第一批军援物资自印度列多经缅甸驶入中国境内路段时,人们欢呼雀跃,热泪涌流,美随军记者在国界37号桩处为中美双方筑路人员摄影留念。1945年1月22日,首批军援物资抵达昆明。

中印公路通车后在1945年1月至8月半年多时间里,这条由美国出资、中美合作完成,被称为“直捣东京”的“史迪威”国际军事补给线共承运了5万余吨援华抗战物资,有大约1万余辆次载重汽车由此驶入我国,这批物资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颁发给李温平一枚抗日勋章和一份证书,上书“国民政府为李温平在协修中印公路中著有勋绩特颁发勋章。”同年4月,国民党军委会又颁发给他陆海空军一级奖章一枚,和“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二等一级代副总工程师李温平因协修中印公路著有功绩,今依陆海空军奖励条例第四条第六款,呈准国民政府给予甲种光华一等奖章一座,合发执照以资证明”证书一张。

同时,美军总部奖给他一面锦旗,上面绣着中印公路路线及开通日期。此后的1946年,美国政府颁发给他一枚美国自由勋章。由于全国解放后我国与美国长期未改善关系,直到1984年7月,才由薛得乐将军亲自将其佩带在李温平的胸前,这枚不凡的勋章在大洋彼岸等候了中国主人38年。

来源:作者:陈静娴 (此文刊登在《前进论坛》2005年第1期)

李温平(1912—2010),福建惠安人,1935年赴美国攻读运输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抗战后他回国效力,1938年,李温平担任修建滇缅公路的总设计师;1942年底滇缅公路中断,美国盟军总部决定赶修一条从密支那经缅甸至中国保山的公路,李温平被任命为第一工程处副处长,这段公路1945年1月20日正式通车,为赢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作用;1946年,美国总统授予李温平等4名中方工程技术人员铜质“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政府向民间人士颁发的最高勋章;1986年将其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任第5—7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8—11届中央委员。2010年5月19日在京逝世,享年98岁。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频道(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单位和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