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南侨机工》 第二集 新兵
1939年,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多名回国抗战的华侨司机成功运送数十万吨抗战物资,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运输车队。但因为种种原因,比起飞虎队、远征军等,南侨机工的认知度并不高。
Read more记忆
1939年,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3200多名回国抗战的华侨司机成功运送数十万吨抗战物资,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运输车队。但因为种种原因,比起飞虎队、远征军等,南侨机工的认知度并不高。
Read more70年前,来自东南亚华侨突破日军重重封锁,回到国内,在炮火连天的滇缅路上,冒死运送国内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的故事。他们中的三分之一长眠在了那条生命线上。而道路上发生的无数感人泣下的事迹,则高扬着南侨机工们的英雄主义精神。
Read more龙云制定的三项政策,保证了滇军能迅速编制
Read more云南驿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也
Read more纪录片全长20分零八秒,是由一群民间草根
Read more二战期间,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曾在中缅印战区拍摄了数万张抗战照片,并且录制了很多极其珍贵的影像材料。这些珍贵的资料包括两万三千余张战地照片和超过一百个小时的动态影像记录。多年来,这些震撼人心的历史史料一直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保存着,少有人问津。
Read more这是70年前的一位诗人,用悲怆笔调写下的诗句。
诗人叫穆旦,诗作叫《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籍渐江海宁,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叔伯兄弟。1940午穆旦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2年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在杜聿明第五军司令部任中校翻译官,参与入缅甸作战,亲历了滇缅大溃败,踏着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
1940年4月,四川胡定远老人当壮丁上了战场。命运多舛,从抗战到远征军,他辗转多年去了台湾,至今70余年。2017年,胡老孙女在网上寻亲人,经网友接力政府努力,老人和亲人相互匹配。回到故乡那一刻,胡老说,有生之年能找到亲人,这辈子没遗憾了。
Read more由云南云视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与民革云南省委
Read more滇缅公路的历史记忆,渐渐被岁月的痕迹抹去;二十万乡宿民工,也渐渐的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该忘却的历史教课书里,没有他们的影子。滇缅公路,那是八十年前的中华民族之路;是世界反法西斯抵制侵略的同盟之路,也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之路。
Read more此次重走滇缅公路活动的志愿者有云南抗战文化研究、宣传、组织者贺智泉,腾冲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秘书长、腾冲市铁血老兵公益志愿者团队领队胡家兴先生,民国革命及抗战元老李根源先生侄女李希麟女士,香港田野考古研究会主席马恩生先生及夫人,昆明心理学博士查文女士等30余人。
Read more八十多年前,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昆明建立了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为数不多的女子,挣脱封建牢笼,进入文明学校(相对私塾而言)念书。随着反封建反迷信反专制运动深入,女子念书成了民主自由的内容之一。念书的女孩子日愈增多,学习科目也不限于师范内容,女子师范学校顺应潮流更名为昆华女子中学。教员阵容扩大,省内许多优秀知识人士到昆华女中任教。三十年代,来了两位著名教育家--美国留学生杨家凤和秦淑贞。杨秦二位是贤伉丽,杨任校长,秦任教导主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