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西南间 — 中山大学迁移云南澄江的一组旧影

70年前的抗战岁月,沦陷区人民大迁徙,飘泊流离于西南,情景历历在目。近期,一组旧影的发现,得以复原中山大学迁移云南澄江办学的生活情景。

  笔者寓目原为中山大学校友刘维屏先生存藏的一组旧照。内容为集体合影、个人小相以及友朋题赠。原存者自藏的均无题识摄于何时、何地及影中为何人,而朋友赠送的小影背书“赠维屏”“赠刘维屏”,因此可以确定其姓名。

  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迁云南澄江时期师生集体大合影

  以上这组照片师生集中一处屋舍门前。每张背景都可以看到“中山大学”字样,其一有“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一行,可知此处是“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校址所在。另一张背景有“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开”一行,应该是开学典礼的标语。右侧已飘飞残缺的标语上有“胡德元”等字样。胡德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工程师。1932年,勷勤大学在广州创办,建筑工程系同时设立,林克明为首任系主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的胡德元出任教授。1938年,因战争形势所迫,勷勤大学裁撤,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胡德元受命于国难之际,将建筑工程系完整带入中大,并任系主任。1952年,因院系调整,建筑工程系并入华南工学院,即今华南理工大学。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定这是一组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迁移云南澄江办学的旧影。照片人物最多的这张,有可能是建筑工程系全体师生的合影。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中大奉命搬迁。时间仓促,校址未定,10月中旬迁广东罗定,11月中改往广西龙州。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邹鲁与原法学院院长邓孝慈商定后,决定改迁云南瀓江(今作澄江)。澄江距昆明仅56公里,交通尚属便利。各路师生闻命,以云南昆明为行进目标。从罗定出发溯西江而上且已到广西龙州的大部分师生,由镇南关(今友谊关)到越南同登,转河内,再乘滇越铁路火车至昆明。另一小部分学生进入广西柳州之后,步行至贵阳转至。同时还有少数学生由广西百色步行入云南,经开远到昆明。坪石的学生,则经衡阳步行到贵阳转至。由香港动身的师生,乘海轮到越南海防登陆,经河内转达昆明。当时参与运送图书的杜正权先生绘制一幅行程图,有《西行志序》记述相关流离的情形:“使命:护送图书、脱离险境,由广州运至云南澄江。行期:自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二十日零时三十分至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凡一百一十五天。行程:经过广东、广西、云南、香港、安南,停留十八站,凡一万一千九百七十余里。行侣:离广州时,同行者中大图书馆同仁及眷属四十三人,中途离队者十四人,受重伤者一人,到达目的地时仅二十七人。交通:步行、滑竿、骑马、公共汽车、自用汽车、货车、火车、木船、太古船、邮船、飞机。饮食:餐风、干粮、面摊、粉馆、茶楼、酒店、中菜、西餐、甜酸苦辣。起居:宿雨、泥屋、古庙、民房、学校、衙门、客钱、旅店、地铺、帆布床、木床、铁床、钢床、头二三四等大舱、天堂地狱。”全校师生员工从1938年10月20日至1939年2月下旬,辗转到达澄江的各院系共到教职员工245人(校本部人员未计在内),学生1736人。各院系安置之后,3月1日开学。之后,又相继从其他学校转入学生。与这组旧照同时流散出来刘维屏写于文革时期的交代文稿中得知:刘维屏,江西吉安县人,出生于汉口,1938年从重庆大学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39年转到澄江中大工学院建筑工程系。从右侧已飘飞残缺的标语的照片,可知这些照片是摄于开学后的某个有意义的日子。

 刘维屏云南澄江留影

中大迁移澄江之后,各学院院址分散,主要利用庙宇等公共建筑。文学院在在城内的文庙、凤麓小学、玉光楼及观音阁等5处,城外在斗母阁与翠竹庵。法学院设在澄江县属第二区和备乐村,共用庙宇十间。理学院分散在东浦乡、大仁庄、东山村、东龙潭等9处。工学院在澄江城外金莲乡、梅玉村、中所乡、计院舍9处,另租民房作为教授及女生宿舍。农学院在鲁溪乡玉皇阁、吉里村关圣宫、洋潦营村下寺、关圣宫、上寺、鲁溪营下寺,洋潦营风台寺等处。医学院在小西城关圣宫、三教寺、县城南门处火龙庙,县城南门楼,小里村下寺,城内玉光楼、城西土主庙。师范学院在城内玉皇阁、建设局、极乐寺及北门外五灵庙。工学院在澄江城外的金莲乡、梅玉村、中所乡、计院舍9处。

  与当时不少迁移西南地区的学校不同,中山大学不待抗战结束,在澄江办学年余就回迁到广东的粤北。这其中有特殊的原因。据校史记载,1940年春,教育部长、CC头子陈立夫到瀓江中大视察,找了CC派一些教授、学生去昆明策划“倒邹”(邹鲁)运动。中共地下组织权衡之后支持地方实力派,由“青年生活社”负责人罗培元、李文浩等组织,与CC派学生进行斗争。较量结果还是邹鲁的亲信、代理人肖冠英被迫辞职。在重庆患病的校长邹鲁也于1940年4月向教育部辞去校长职务。中大校长一职很快转为陈立夫与朱家骅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大师生以保持中大学术自由的传统,反对政治色彩浓厚之人出任校长。陈、朱争持不下,教育部任命许崇清为代理校长。此时,在韶关为临时省会的广东当局认为广东局势已较稳定,本省及湖南、江西等邻省学生入大学困难,提议中大迁回粤北。国民党元老派、文化教育界进步人士均支持中大迁回。1940年8月,许崇清亲自主持学校搬迁,分驻于韶关、梅县和砰石等地。


  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迁云南澄江时期师生集体大合影

  中大学生大多为广东籍或华侨。迁校穷乡僻壤的澄江,对于原来在广州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广州陷落后,不少学生家产荡毁,经多方筹措,始能来澄江就读,而依靠少量战时学生贷金度日,困苦可想而知。战时物价高,特别是米价,经常威胁着师生员工生活。国难期间的异地办学,受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条件限制,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甚为困难。广大师生体念时艰,尽力利用当地条件,因陋就简。当时报告记载:“各教室所用桌椅,均以木作柱,其上横直一板为台,以土砖作基,其上横置一板即为凳。每桌四尺,按教室的大小而定。宿舍内床铺均用木制辘架床,自修时转用他面。”这组照片有一张刘维屏与学友的室内小影,正是学习条件艰苦的写实。

校园生活与同学合影

  一直安静生活着的澄江,因为中山大学师生带来的文化之风而热闹一时。学生文化生活颇为活跃,各年级有集会,还组织许多社团,有“民风剧团”“粤声音乐社”“青年生活社”“政治学会”等。这些社团常于假时或星期天,组织同学从事抗战宣传、兵役宣传、寒衣募捐、节约储蓄、劳军义卖、卫生防疫等活动。其中以“青年生活社”影响最大。歌咏队聘请师范学院音乐教授马思聪为指导,教唱《战歌》《战士们冲啊》《让我们》《八一纪念歌》等歌曲。戏剧组先后编排演出了《纸老虎》《张家店》《林中口哨》《日出》《流寇队长》《北京人》《钦差大臣》《原野》等剧目。此外,还不时举行球赛、联欢晚会和短途旅行等活动。1939年夏,“青年生活社”在抚仙湖畔组织了中大同学夏令营活动,游泳、爬山、演讲,丰富多彩。学生岭间林地野炊的一组照片,锅台用几块石头随意垒就,锅上冒着热气。学友闲聊之时,不失笑意,可见那时艰苦岁月却不改生活的情趣。


“青年生活社”学生在岭间林地野炊

来源:《广东史志》 作者:居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