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麟:《柳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第一中学离休干部、高级教师马瑞麟同志,因病于2024年12月19日上午在医院逝世,享年95岁。
马瑞麟(1929.11.1~2024.12.19),笔名沙野,玉溪澄江人,中共党员,回族,高级教师,曾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著有寓言散文诗集《忘了大海的海豹》、诗论集《诗的沉思》、儿童散文诗选集《蛐蛐蚂蚁山喜鹊》等众多作品。童话诗集《“咕咚”来了》(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收入《“咕咚”来了》等20首童话诗,大部分诗篇取材于少数民族动物传说,表现真善美基本主题,1981年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用此诗拍成同名电影美术片,国家邮电部制作成精美邮票,有出版社出版了同名连环画册。
《柳塘》
昆一中里的那个水塘,面积不大,名声不小。
民国时期,塘里长着一些茭瓜,人们因此都把它叫做茭瓜塘。与附近不远处的那个只生长菱角的菱角塘,成了一对青葱可爱的姊妹塘。
可上世纪末,在菱角塘和它周围的一大片土地上,建起不少高楼大厦以后,一条像模像样的茭菱路大街便闪亮登场了,菱角塘也就悄然消失了。
而昆一中石墙圈围着的那个茭瓜塘,却一直安然无恙,虽然里面已见不到茭瓜了,但塘里的水却一直没有枯竭过。
早些时候,这儿是一个幽静迷人的地方。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倒映着堤上翠绿的垂柳;几枝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朝霞常常泼给它一塘猩红的胭脂,夜空常常撒给它一塘璀璨的繁星……
西南联大教授、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由于生活所迫,当年曾到昆华中学(昆明一中前身)来当了一名兼课教师,除上课外,他一家人也就住在这个学校里。因而他发现这个水塘后,便很喜欢常常来围着这个水塘散步。一边散步还一边吟诵着《离骚》里面的诗句,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屈原行吟泽畔的情景。
闻一多先生每一次到这水塘边来,都会久久地看着塘里的清水、堤上的柳丝、柳树上的小鸟、水里的游鱼入迷地沉思。有一次,他望着一塘清清的泉水和四围绿绿的垂柳,深情地说:“多美的一个柳塘啊!”
闻先生没有刻意为这水塘取名,但满腹诗思的诗人却于无意间为这水塘取了一个绝妙的名字。
柳塘,好幽美的一个名字哟!可惜只有当年与闻先生来往较密切的几个学生才听到过这名字,然而我想,这个极有诗意的名字是会与诗人的名字永远留在这儿的。柳塘常清,诗魂永在……
作者链接:马瑞麟,昆一中离退休教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诗《山恋》,诗集《河》、《父亲和他的黑布袄》、《松树姑娘》、《云岭短笛》、《诗的星空》、《我轻轻地吹起芦笛》、《云雀集》、《马瑞麟诗选》、《马瑞麟短诗选》(中英对照)、《马瑞麟童话寓言诗选》,散文诗集《野花》,寓言散文诗集《忘了大海的海豹》,儿童传记文学《雷锋叔叔》,诗论集《诗的沉思》、《看云楼随笔》,歌词集《孔雀与森林》及《摇篮——马瑞麟寓言精选》(中阿对照),主编报告文学集《童心流出的爱泉》,古籍译注《清真指南译注》(合作)等。寓言散文诗《小穿山甲打洞》、《蠢鸭子》、《小燕垒窝》获云南省儿童文学创作奖,小说《可可与海鸥》获《春城儿童故事报》纪念建党70周年献礼征文特别奖、昆明市文联新时期十年文学贡献奖,长诗《“咕咚”来了》获云南省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马瑞麟诗选》获云南昆明茶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