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良文庙到宜良一中
宜良县第一中学其前身为雪堂书院和高等小学,1926年宜良一中正式成立;1936年改名“云南省立宜良初级中学”;1942年更名为“宜良县初级中学”;1956年命名为“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沿用至今。
宜良文庙,在云南规模仅次于建水文庙,其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散布,颇有江南园林韵味。云南元代开设科举后,宜良没有学宫,应科举试者需附籍澂江府学。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知县于志刚在城西教场创建第一所学宫,四年后又迁建于城内守御所之右。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知縣沈应昌又将学宫改建于县城东北。天启四年(公元1625年),知县杨述明又将学宫迁建于城南雉山,但由于财力所限,仅建成了大成殿。明末,知县杨祖植、教谕钟俊率邑绅对其进行增修。清康煕六年(公元1668年),守御所长官张云程、知县赵映斗、教谕马任大主持新建启圣祠,但随后被杜文秀起义军烧毁。
康煕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知县高士朗、教谕王佐才率邑绅重修了大成殿、启圣祠,并新建了东西两庑、大成门、左右厢房。使雉山文庙初具规模。康煕五十五年,知县司马黄澍、教谕侯瑛率邑绅徐松、陈诗、柳志潜等捐资重建大成殿,重建时在原来基础上向前偏左移了数丈。
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时任知县李淳认为原建于城南雉山的文庙“坐南向北”的格局“祀圣者以南面将事,于体制未合”,而且宜良自参加科举考试以来,“甲第亦属寥寥”,深感“黉宫北向非宜”,于是,李淳以“历来建树取向阳,学宫面北笑宜良”为由说服了当地缙绅,倡导全县乡绅捐资出力,选定了“北枕蓬莱、东辅万寿、西翼挂榜、南案雉山”风水灵秀的西北隅雉山书院新建文庙,是为今宜良文庙。原雉山文庙更名为“文昌宫”,这座错版的文庙历经风雨,延续至今尚存有大成殿。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九月,新文庙竣工。新文庙占地40余亩,坐北向南,平面布局严谨,规模宏阔。形成了三路四进的建筑格局。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大门、状元桥、泮池、文明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东侧建有名宦祠三间、东厢房七间;西侧建有乡贤祠三间、西厢房七间。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在大成殿东侧建敬敷门三间、明伦堂三间、大门三间、讲堂三间。同年,为感念李淳迁建文庙功绩,宜良乡绅又在讲堂东侧为其建立书院,称“雪堂书院”。
乾隆宜良文庙的建立,稳定了宜良官学的基础,使得儒家教育在宜良得以进一步发展,从政治、文化教育、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文庙的功能是培养生员登科选仕的学校。明代宜良生员仅一人荣登进士,而清代则有9人登榜。人数虽然不多,但在我省清代各县学中,已居于上等水平。加上大批举人、秀才的推动,宜良诗书礼仪、人文蔚起,以诗文著作鸣于世者代不乏人,为宜良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锦上添花。为清中后期宜良出现的“温驴廖雀蒋葡萄,严诗窦字陈梅花”文化繁荣奠定了根基。
就是这座文庙,230多年来,历经地震兵燹等自然人为灾害而屹立,时至如今,宜良文庙除了两侧的学宫部分因自然、人为等因素不复存在外,其祭孔的礼制性建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及其布局,仍为乾隆遗构,使人们仍然能见到乾隆盛世官式建筑的风采和回味读书祭孔的景况,至为珍贵。
宜良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26年2月,其前身是建于1786年的雪堂书院和1907年命名的高等小学,从文庙到匡远镇学府路。
来源:宜良文联
版权保护声明:云之南华人网(yznchinese.com)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请尊重原创内容版权。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 yznchinese 电邮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转载,不代表云之南华人网的观点和立场